
儲琳,男,69歲。在他的人生檔案里,記錄了當3年民辦教師,11年村干部,其余都是農民。
可他在主簿鎮,在岳西縣,享有很高聲譽。他曾獲得許多省市農林科研獎項,還被中國園藝學會獼猴桃分會授予“高級農藝師”稱號。在他的帶領下,岳西縣主簿鎮余畈村,找到了一條不種糧食的致富路。這個昔日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500元的小山村,2013年人均純收入超過8600元,位于該縣前列。
9月10日,記者走進余畈村,探尋這個“土專家”的精彩人生。
窮則思變: 水田少,向山場要效益
“村干部是我這輩子當過最大的官。”9月10日,在余畈村委會,年近七旬的儲琳打開了話匣子。
1985年至1990年,儲琳任村委會主任。當時的余畈村人均水田面積僅0.5畝,四口之家年僅收獲糧食1000多斤,別無其他收入。
“冬閑時人人不是靠墻角曬太陽,就是圍在火宕邊。”儲琳說:“要擺脫貧困,不能只埋頭在半畝田里,要向山場要效益,余畈村人均13畝山場大有發展前景。”
1987年,岳西縣罐頭廠選點進行基地建設,由廠方提供墾地、設施等預付款,儲琳抓住這個機遇,爭取到100畝建園項目。這個冬天,儲琳一頭扎進工地里,落實工程量、技術指導、分片驗收……
當年,儲琳就帶領村民開辟獼猴桃園130畝,第二年春天栽上苗子,緊接著創辦“雙豐獼猴桃”場,以后每年遞增百畝,至1991年發展到395畝,獼猴桃初果期年增產量1000公斤,總產14371公斤,產值7萬余元。群眾第一次從山場上獲得收益,掀起了開墾建園高潮。
致富的曙光就在眼前。
1991年春,18株獼猴桃枝條上出現水漬狀白色混濁菌膿,不久枯死,到1993年,多達2700多株獼猴桃樹染病。雙豐獼猴桃場投入約15800個勞力和31.5萬元資金,幾乎全部打了水漂。
當地政府請來了省農科院教授實地察看,確定為潰瘍病,但無法根治。見發展獼猴桃前途渺茫,果農紛紛拆下拉架鐵絲,自認倒霉。
“畏縮不為,則無自強之日!”儲琳不甘認輸,他與兒子儲青松以及本村青年黃國華通過細心觀察、分析,發現天氣、溫度、海拔、坡向、品種等因素與病害流行有很大關系,難關并非不可攻克。
開創先河:“土專家”搞起研究所
1992年10月,作為岳西小有名氣的“土專家”,儲琳應邀赴京參加全國獼猴桃品種鑒品會,期間他拜訪了全國獼猴桃科技協作會栽培組組長張力田教授。張教授從技術角度闡述了獼猴桃潰瘍病的防治方法,使儲琳更加堅定了繼續發展獼猴桃的信心和決心。
“我們為什么不能自己成立一個獼猴桃研究所?”1994年4月,儲琳帶領黃國華等6戶及鎮林業站成立“岳西縣獼猴桃研究所”。
在一個信息閉塞、貧窮落后的山區,在計劃經濟剛開始向市場經濟轉向的時期,儲琳等人的舉動,不能不說是個了不起的創舉!
要搞農業科研,必須要拜師學技。為在山區發展獼猴桃,儲琳七上武漢,三下揚州,餓了啃一個饅頭,困了在車上打個盹,光路費就花去4000多元。他們的決心和誠意感動了很多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獼猴桃專家,他們親自來到余畈村,取土壤、葉片、枝條進行化驗,實地分析、研究,為研究所發展出謀劃策。
研究所先后從江蘇、江西、河南、湖北、陜西、四川等省引進獼猴桃品種37個,在全鎮推廣面積4000畝,年產量350噸,主簿鎮一躍成為“華東獼猴桃第一鎮”,引起農業部重視。
與此同時,以儲琳為首的一干“土專家”通過向教授、向書本請教,刻苦鉆研,不斷試驗和實踐,許多成果和新觀點超出專家想象。1998年11月和2000年 12月,安徽省林業廳分別授予儲琳“獼猴桃早期豐產栽培技術一等獎”和“獼猴桃豐產優質栽培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一等獎。”
大膽嘗試:家家戶戶種茭白
2000年,“岳西縣獼猴桃研究所”發明了獼猴桃自然保鮮技術,獲國家獼猴桃專家黃貞光、張力田教授盛贊:“你們的常溫保鮮成果在世界沒有先例。”
當年,安慶市水生蔬菜研究所的專家找到儲琳,希望他把自然保鮮技術運用在存儲茭白上。考慮到茭白生存所需要的溫度、水分等因素與岳西縣相似,儲琳突發奇想,“能不能在余畈村試種茭白?”
但是,自家的水田并不多,儲琳想動員村里的村民和他一起干,但是一畝田的茭白種子要花1000多元,大家都很擔心。
2001年,儲琳終于動員了11戶農戶、湊齊了17.1畝水田試種茭白。一年后,實驗大獲成功。 儲琳種了4畝,賣了16400元,扣除種子等成本,凈賺11700元,此后原本不被村民們看好的茭白一下子成了香餑餑。第一年只有11戶村民種植茭白,第二年就猛增到200多戶,不出四年,整個主簿鎮7800畝水田全部種上了茭白。
不畏病魔:拄著拐指導村民種植
2003年,茭白市場供求失衡,2004年,售價跌至谷底。
儲琳心急如焚,帶著幾個村民到全國各地跑市場。隨后,依托常州市場,儲琳很快打開了江浙市場,并輻射到了上海、武漢等。
聽說在家種茭白能致富,余畈村乃至主簿鎮的許多年輕外出務工者紛紛返鄉創業。2013年,主簿鎮生產總值1.2億元,其中80%來自茭白產值,人均年收入達到7500元。
自1994年起,儲琳罹患帕金森綜合癥,但他仍堅持勞作在獼猴桃園地和茭白田里。近兩年來,病情愈加嚴重,腿腳不便,但他仍然放不下茭白,經常拄著拐杖,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村民種植茭白。
“歷經千萬劫,不改為民心。”儲琳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來描寫茭白,其實,這不也正是他精彩人生的真實寫照?
眾人評議:儲琳是余畈村的“領頭雁”
余畈村村民儲德彬:沒有儲老當年的嘗試,我們不可能大規模種茭白,也不可能有這么好的效益。
余畈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懷:我們這里空巢現象幾乎沒有,許多外出務工者紛紛返鄉,選擇留在家里發展茭白產業。這一切,儲老的功勞最大。
岳西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胡合慶: 儲琳是我縣茭白產業發展的先行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岳西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思甜:儲琳是主簿鎮獼猴桃、茭白產業的帶頭人,是余畈村的“領頭雁”,帶動當地農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信息來源:市場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