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的對外依賴度已達15%左右,如果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貶值的話,進口糧價也將上漲,從而刺激國內糧價更大幅上漲。
若從大宗商品價格來看,當前無疑處在“通縮時代”。而在一片哀鴻聲中,農產品也未能幸免。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2015年農產品價格出現連續第四年下跌。數據顯示,去年12月底農產品價格已跌至2009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也使得2015年農產品價格同比跌幅擴大至17.1%,為自199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大跌幅。各類農產品中,肉類價格大跌23%,谷物價格跌17.6%,乳制品價格跌14.1%,植物油價格跌12.2%,糖價跌4.4%是各類價格指數中最小的。
2015年糧食價格整體疲軟的主要原因包括:天氣良好使得供應充足,特別是中國和美國糧食繼續豐收,中國糧食總產量同比增長2.4%;而美國農產品主要品種的產量均在歷史高位。與此同時,全球需求增長有限。此外由于美元升值,特別是對拉美等農產品的出口大國貨幣的大幅升值,使得非美元區農產品價格相應下跌。
在全球糧食出現罕見的2013-2015年三年連續大豐收之后,這一趨勢很難繼續。原因如下:
多種農產品價格下跌,已跌破成本價,出現虧損,這必然使得農民和農場減少種植面積。
農產品產量對天氣依賴度很大,過去三年全球風調雨順是農業連續大豐收的主要原因,而2015年底,全球已迎來了嚴重程度堪比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今年一開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新發布的影像顯示,太平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沒有轉弱跡象。專家預測2016年情況會更糟,可能成為厄爾尼諾破壞力最大的一年。而在嚴重的厄爾尼諾后,一般緊接著會引致危害嚴重的拉尼娜現象。上一輪氣候嚴重異常的1997-1998年時,全球糧食產量減少了近20%,造成了糧價較大幅度上漲。
作為世界最大糧食生產國,過去十多年中國糧食的連續增長是對國際糧價的重要壓制因素,主要原因是中國大豆種植面積轉為種玉米。2000~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增長1.22億噸,而玉米產量就增長了1.26億噸,即全部增產都來自于玉米。如今原來超過80%種大豆的面積已轉種玉米,且去年秋季玉米獲得超級豐收,造成市場價格大跌20%~30%。2016年玉米種植面積注定大幅減少,加上厄爾尼諾等不利影響,2016年中國糧食增產曲線或將出現拐點。
方興未艾的土地流轉也將對2016年中國糧食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土地流轉的一個重要可能是城市資本下鄉圈地,由于種糧不賺錢,他們會將更多土地轉種經濟作物,甚至轉為休閑養老用地。
從戰略上講,由于全球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開墾和農業單產逼近極限,1984年以來,全球人均糧食產量已不斷下降。與此同時,中國靠著大豆轉種玉米和化肥的超量使用,掩蓋了農業的嚴重欠賬。
另外,中國糧食的對外依賴度已達15%左右,如果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貶值的話,進口糧價也將上漲,從而刺激國內糧價更大幅上漲。
一言以蔽之,2016年中國農產品通脹可能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