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傳銀是我市岳西縣白帽鎮大山里的創業養殖能手。15年來,他從昔日一個養殖業的“門外漢”到如今的行家里手,從原來市場無銷路到現在的供不應求,從往日“單槍匹馬”到目前帶動周邊農戶,每一點進步,都凝聚了他15年的心血、汗水與堅持;他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用心做事,感恩做人”。
白手起家,從“一”開始
祝傳銀是岳西縣白帽鎮朱鋪村祝祠組人,瘦瘦的身材中等個子,渾身上下透著精明干練的樣子。1991年初中畢業,僅16歲的他便前往福建省漳州市,在一家瓷磚廠務工。1999年,他了解到家鄉可以發展養殖,果斷回到岳西,在書店買了本養殖書,便開始了艱苦的創業生涯。
“創業初期,我一無場所、二無資金,靠自己看書學點養殖知識,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力求走穩每一步。”1月5日,祝傳銀感慨地說,為了嘗試多種養殖,他還曾經種過大棚蔬菜,養過山羊、兔子、鴿子、七彩山雞以及林地放養土雞及雞苗孵化工作,最終,他選擇了養殖土雞。
然而,創業初期的養殖路并不是很順利,剛剛摸索點門道就遇上了2003年的“非典”,接著又碰到了2004年的“禽流感”。“那兩年對于養殖人來說打擊很大,養的雞不僅賣不出去,而且感染了瘟疫,雞成批死亡。”祝傳銀回憶道。
創業沒有一蹴而就,關鍵還是要用心去堅持。“我做生意從來不看錢的多少,只看每天銷售與支出的比例,如果是正增長,那么就還在進步,就能給我信心。”祝傳銀用這種樂觀創業的心態,用每天堅持的毅力,一門心思放在養雞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創造了從1999年年飼養300只土雞到現在年飼養雞1萬多只的養殖規模。
如今,他有山場50畝,土雞近萬只,不僅在縣城設立了養雞專賣店,還與武漢、合肥等商家建立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年總出欄量10萬只左右,年銷售額達30多萬元。
以一帶十,帶動就業
因地處當地羊角尖山下,祝傳銀一開始就以地方名稱為名銷售綠色無公害的土雞和雞蛋,并注冊了生態農業企業。“近幾年,我們的東西已經被人們所熟知了,因為我平時注重產品的品質,即使市場賣斷貨了,那就沒有貨,我絕不會拿別人家的雞蛋來冒充。”祝傳銀介紹。
在祝傳銀的養殖基地,成群的土雞一呼就來,他肩挑一擔玉米粒,親切地喚雞為“雞兒”。羊角尖地處偏僻,加上父親忠厚老實,父親兄弟三人中,兩個叔叔未婚,大叔叔65歲,二叔叔57歲。還有個42歲的哥哥至今未娶,都由祝傳銀照顧生活起居。十幾年來,一家八口靠著養雞產業,按照按需分配、各盡所能的家庭管理模式,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祝傳銀的舅舅原來在外務工,在他的鼓勵和帶動下,舅舅自2011年回鄉后,飼養土雞4000多只,每年平均也有七八萬元的收入。“這幾年養雞不僅能賺錢,還可以照顧家里八十歲的老母親,比在外面打工要好很多。”祝傳銀的舅舅笑著說。
2012年,祝傳銀在當地成立了專業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并注冊品牌商標,事業正式步入正軌。“我沒有師傅教,全靠自己自學。失敗了一次,就積累一次經驗。15年來,我就是在這樣的摸爬滾打中摸索出了養殖經驗。”祝傳銀說。
“我跟祝傳銀后面學養雞技術有一年多了,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做任何事,先把人做好,這是最基本的’,讓我深受啟發。”跟隨祝傳銀學習養雞技術的古坊小伙劉建焱說。如今,他利用自己的創業經驗,帶動縣內及周邊養殖戶30余家,大到幾千只,小到幾百只,做到帶動一家,扶持一家,成功一家。
扶貧濟困,熱衷公益
在平時的閑暇時間里,祝傳銀以網名“我賣雞老婆”活躍于網絡,積極宣傳家鄉,投身公益事業。
據了解,他不僅照顧好家中的幾個叔叔,還獨自贍養本村70多歲的孤寡老人祝九和,直至養老送終;為本村腎衰竭患者進行網上線下募捐善款幾千元,深得當地百姓一致好評;2001年帶領本村村民前往湖北農科院與教授結識,回鄉栽種南方早熟梨,現畝產5000斤,每畝收益超萬元,讓一個貧窮家庭走上了致富路。2012年,祝傳銀加入岳西義工聯盟,在從商之余穿行在鄉村的阡陌小巷,心系著困難群體的冷暖。“雖然每次捐款錢不多,但代表著一份愛心,有時候,社會上的愛心力量就能讓一個困難家庭看到希望。”祝傳銀說。
多年來,祝傳銀始終堅守養殖產業,用心參與公益事業。“我始終覺得,遠處燒香,不如近處積德。多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我覺得很充實。”祝傳銀說。
“傳銀是朱鋪村的特色養殖能手,在做好自己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在‘雙培雙帶’工作上做出了積極貢獻。”朱鋪村黨支部書記祝傳陽評價道。
祝傳銀說:“雖然我是農民,但在我們大山里,埋頭苦干、善良樸實、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勇于創新的人很多,他們都是最美的農民。淳樸善良四個字,無論我走多遠,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