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5年7月下旬以來,定西大部地方降水之少為歷史罕見,其中安定、通渭、渭源、岷縣打破近55年的歷史同期最少降水記錄,導致中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的安定區馬鈴薯大量減產,可位于石泉鄉的呂評農產品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強彩霞流轉土地里種植的馬鈴薯卻豐收了。
A
天旱了“犟人”家的洋芋卻豐收了
1月4日,還有一個多星期就進入今年的農歷臘月了。安定區石泉鄉呂評村的村道上,外出打工的人陸續回來了,三三兩兩地湊到一起,聊聊今年在外的收入,說著今年地里邊的收成。
同樣的黃土,同樣的干旱天,“犟人”咋種的洋芋豐收了,多得滿地都是。村民們說的“犟人”,就是強彩霞,呂評農產品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掌門人。
強彩霞說:“從種到收,包括田間噴灑農藥都是全程采用機械作業,種植上采用黑膜覆蓋,種子采用脫毒新大坪,地里施的是馬鈴薯專用肥,還加了咱的農家肥。”
“農家肥既保墑又肥地,抗板結,在大旱年景效果更明顯。”說起為什么自己種的洋芋能豐收,強彩霞簡直滿腹經綸。
B
成立合作社賠了也兌現社員分紅
強彩霞記憶最清晰的是曾賣過苜蓿籽,1斤4角錢,10斤賣了4元錢,在小賣部買了1斤鹽、1斤煤油、1副對聯過了個貧窮家庭的簡單年。
“我借了別人家10元錢,在定西城里賣過糖葫蘆,用賺來的200元現錢盤了老家門口的小賣部。白天經營小賣部,晚上進城拉些新鮮蔬菜過來,第二天再銷售。”每到土豆采挖季節,她開著三輪車走鄉進村收購土豆銷往定西洋芋市場。自小磨練成堅毅性格的她,從此踏上了經營農產品的路。由借債10元錢起步,發展到近年種植收入30萬元左右,收購農產品收入10萬元;工具由農用三輪車換成了大貨車。
靠著開小賣部積攢的人氣和看電視了解的信息,2010年,強彩霞嘗試成立合作社,以給合作社社員高出5分錢的價格收購農產品,為社員提供賒賬銷售化肥、農藥等農產品和日用品。
“當初我連合作社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只知道為老百姓辦點好事,大家擰成一股繩,干事創業走天下。”強彩霞當初成立合作社時連自己丈夫的卲全和親戚、鄰居都持反對意見,結果是誰都沒有拗過她,就憑她的那個“犟脾氣”,成功“游說”104戶村民加入了她的合作社。
這一年,土豆收購價格持續上漲,從起初的每斤0.85元漲到1.20元。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沒過多久終端市場土豆出售價格下跌,幾乎是一天一個價,天天都在跌,大多商販做了賠本的生意。強彩霞也吃了大虧,當跌到了0.75元/斤時,她賠了15萬元。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當初我承諾給社員年底每人分紅100元,就要兌現。決不讓社員吃虧!”當年,強彩霞給社員們兌現了1萬多元的分紅錢,并建起了千萬噸級的馬鈴薯儲藏庫。
C
利用電商平臺帶群眾走致富路
如今,強彩霞的合作社新建鋼架車棚300平方米,帶動培育6個種植大戶,組建6支農機專業服務隊,創造了深山區農業生產“合作社加家庭農場連農戶”的農機服務新模式,破解了“人到哪里去、地由誰來種、錢從哪里來”的農村發展難題,創新了深山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新模式。
強彩霞把適宜機械化耕種的土地分給了合作社中的5名社員,每人分得200畝地,成為合作社扶持的大戶,自己種了700畝。“合作社帶動種植大戶,種植大戶再帶動散戶,這樣就完全解決了土地撂荒無人耕種的問題了。”強彩霞總是有辦法。
在合作社辦公室里采訪時,客戶聯系業務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不是聯系銷售馬鈴薯的,就是求購甜蕎、黑豆等小雜糧的,她耐心地答復著每一位客戶。
如今,微電商是新趨勢、新業態、新引擎。強彩霞也趕時尚,在合作社建起了電商平臺,在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當地的土蜂蜜、苦蕎面、甜蕎面、扁豆面、莜麥面和黑豆等各類土特產。就如何利用好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本地的農產品,強彩霞有了新打算,她決心廣開貨源、廣交朋友,利用好傳統銷售,搞好電商銷售,打出品牌,讓“呂評”產品走俏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