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新農人”吳迪:城里娃玩轉現代“酷農業”

   日期:2015-12-1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584    評論:0    
  這幾天,在河南省洛陽市江左鎮石張莊村“樂活自然園”內,溫室里的草莓生長正旺,再過一個月,就能上市了。
 
  2009年,結束“北漂”生活的吳迪和張揚,回鄉創辦了“樂活自然園”。他們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種植水果,打理500畝果園,并通過互聯網營銷產品,今年營業額近千萬元。目前,他們正嘗試把這個普通農場打造成“農村眾創空間”,帶動周圍村民玩轉現代“酷農業”。
 
  從6年前不懂技術、缺少資金的“愣頭青”,到如今當地農村創業青年的“領頭雁”,吳迪坦言,創業路上,他們成功的背后,離不開當地團組織這座服務青年創業的“大靠山”。
 
  創業之初,“兩年挖坑埋西瓜”
 
  1986年出生的吳迪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在洛陽市里長大,在北京讀的大學。
 
  吳迪說,大二期間,他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可是,由于沒有好的機會,直到2009年大學畢業,他也沒能找到好的創業項目。當了幾個月“北漂”后,吳迪決定回洛陽尋找機會。
 
  一次回家時,吳迪路過家門口的企業培訓中心,得知團洛陽市委要在那里組織創業培訓,他就報了名。3天的培訓時間不長,但創業成功的案例和導師的鼓勵讓他再度燃起了創業夢想。
 
  “那年西瓜成熟時,聽一個朋友說,洛陽孟津縣一個地方的西瓜特別甜,10塊錢一斤,沒有提前預定的話,得有村主任批條才能買到。”這讓吳迪眼前一亮,他決定“大干一場”。
 
  吳迪找到同樣是“北漂”的老同學張揚,兩人一拍即合。在選址時,他們看中了洛陽市伊川縣一個原種植中藥的農場,這里不僅有溫室大棚,附近還有個養豬場,肥料不愁。
 
  2010年,兩個大男孩不顧家人的反對,帶著自己攢的10萬元來到伊川縣江左鎮,租了5個大棚。創業之初,由于不懂種植技術和企業管理,他們每天吃住在園區,跟雇來的農民進棚干活。
 
  雖然每天在園里“盯著”,可到了當年5月西瓜成熟時,眼看別人的西瓜都上市了,他們的瓜還是生的。最后,因為技術問題,5個大棚的生西瓜全被他們偷偷挖坑埋掉了。
 
  “第一次嘗試,失敗也正常。不就是技術問題嘛,學了技術從頭來。”吳迪說,兩人找到了當地知名的農藝師孫小峰擔任農場的技術總監,又四處借錢籌措了80萬元,把園內40個棚全部承包種上了西瓜。
 
  由于第一年失敗了,當地村民不再信任他們,需要工人干活時,他們招不來工人。困境中,吳迪再次想到向團組織求助,在當地團委的幫助下,西瓜順利種下。
 
  2011年5月,40個大棚的西瓜喜獲豐收。但40個大棚的西瓜統一種、統一熟,一周之內要全部賣掉,這把兩人愁壞了。
 
  發單頁、找人嘗、免費送,雖然作了很多努力,但他們只能看著成片的西瓜爛在地里。一些沒處理出去的,只好趁夜再挖坑埋掉。
 
  “兩年挖倆坑,把自己給埋了。”吳迪說,第二年失敗后,他們大吵了一架。
 
  重整旗鼓打造“智慧農業”
 
  “如果散伙,我們各自背著幾十萬元的欠款,靠打工光還債得20年,別人從零起步,我們卻從負數起步。”吳迪找到張揚談心,勸他“再賭一把”。
 
  2012年,他們拉開種植間歇,西瓜剛種上就開始出去找客戶,第二年免費送的客戶也成了“回頭客”。這一年,40個大棚的高品質西瓜賣了近200萬元,他們成功打了個“翻身仗”。
 
  上半年種了西瓜,大棚接著就要閑置,怎么辦?吳迪決定,試種精品日本草莓。這次,草莓還未成熟,他便提前營銷,用的是年輕人愛玩的微博。
 
  2013年年初,他僅通過微博就簽下了800多個訂單,入賬4萬余元。“這時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農民,而是電商。”吳迪說,后來,他還在淘寶開起了水果網店。
 
  收了草莓,再種西瓜時,當地很多人慕名到園區采摘,銷量也直線上升。
 
  “如今人們選食品,最看重的是綠色和健康。我們把水果做成品牌,自然不愁銷路。”吳迪說,按照這個思路,2013年他把園區面積擴大到500畝,并引進韓國的黃梨和突尼斯的軟籽石榴,創辦了“樂活自然園連鎖農場”,并且把線上銷售和線下體驗有機結合起來。
 
  想法有創意,可資金仍是短板。通過團洛陽市委的努力,團河南省委為吳迪爭取到230萬元無息貸款,洛陽市發改委、農機局等部門也分別給予資金扶持或補貼。從此,吳迪的農場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學計算機出身的吳迪深知物聯網技術在農業標準化種植中的重要性。近兩年,他們先后投入200多萬元,打造了“智慧農業4.0”系統。
 
  據吳迪介紹,溫室全部是自動化作業,苗圃里的兩個儀器用來檢測空氣濕度、土壤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植物新陳代謝能力,每10秒采集一次大棚內的數據,并上傳至服務器,供后臺進行數據分析。
 
  如今,吳迪通過一個手機,就能控制整個農場。
 
  帶動村民玩轉“酷農業”
 
  一路走來,吳迪深知,只有與更多人共享創業成果和機會,自己的創業之路才能走得更長遠。
 
  “剛來時,村民把我們當外人。”后來,吳迪把大棚分包給當地農民管理,干得好可以多承包、多抽成。
 
  “以前,我只會在家帶帶孩子,閑了打打麻將。”村民李桃霞是園區的后勤部主管,“現在工資加上分紅,一年能掙六七萬元,還能照顧家,最主要的,現在是自己給自己打工。”
 
  為了提升標準化種植技術,降低種植難度,“樂活自然園”利用“智慧農業4.0”體系,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生產管理和數據分析,采用物聯網技術進行生產監督和數據采集,保障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標準化操作流程,降低了生產操作技術難度,真正實現了讓農民“零技術”生產高品質果蔬。
 
  “我們的管理團隊只負責孵化工作,慢慢成型后,逐漸抽離出來,再去扶植下一個農場。”據吳迪介紹,“樂活自然園”已經與當地6家農場草簽了協議,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將于明年為其提供技術培訓和服務。
 
  在團洛陽市委“電子商務培訓進農村”活動的幫助下,“樂活自然園”開設了農村電商培訓課程,幫助更多農民認識互聯網,為眾多留守婦女和返鄉青年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年8月,團洛陽市委依托“樂活自然園”建立了“農村眾創空間”,使普通農民變成管理者、技術員,最終成為農場主,發展為“新農民”。
 
  “越來越多‘新農人’開始涌現,他們了解城市的消費趨勢,了解移動互聯網,有許多創新的想法。”團洛陽市委書記王夏曄說,讓這些活躍的“新農人”在各個領域進行的創新,變成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并帶動周圍的農村青年玩轉現代農業,這也是團洛陽市委出臺一攬子青年創業政策的初衷。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