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正午,鄖縣譚家灣鎮五道嶺村迎來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在五道嶺村已建成的500余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百余村民頭戴草帽,忙于采摘。基地外,等待運菜的大車一字排開。眼下,此地每天出產的近8噸蔬菜,將在天黑之前運抵十堰城區各大超市。
鄖縣是十堰的“菜籃子”,產自鄖縣的蔬菜在十堰市場上稱作“本地菜”,是新鮮、放心、有機蔬菜代名詞,更因符合絕大部分市民味蕾記憶而大受歡迎。鄖縣每年出產40萬噸蔬菜,在十堰、鄖縣和十堰生態濱江新區蔬菜市場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市場安全、有序的重要支撐。
提速復建,提標擴面
十堰第一個“市長菜籃子”工程基地,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鄖縣柳陂鎮誕生,鄖縣蔬菜產業因肩負“十堰菜籃子”使命而獲得發展契機。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鄖縣蔬菜種植基地剛性減縮2.3萬畝。“老菜籃子”沉入水底,市民餐桌放什么?一時成了大問題。
無論是確保庫區做綠做特,還是重振民生工程,鄖縣都不甘心“菜籃子”就此沉淪,要做的不僅是穩固“菜籃子”,更要升級“菜籃子”。
同在鄖縣柳陂,2010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建蔬菜基地啟動儀式舉行。十堰市委、市政府要求將“菜籃子”工程納入全市“十二五”總體規劃,積極爭取國家與省級政策支持,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鄖縣縣委書記胡玖明提出,要以“四兩撥千斤”之勢,將鄖縣建設成十堰新時期最重要的“菜籃子”。
鄖縣抓住南水北調、扶貧開發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實施機遇,圍繞“保供應、促增收、惠民生”目標,著力構建生產能力、加工增值、科技支撐、質量安全和組織保障等產業支撐體系,推進整個蔬菜產業的競進提質。
提速復建,提標擴面!升級“菜籃子”,必須找回因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而急劇減少的蔬菜種植基地。鄖縣縣委、縣政府,農業、國土資源部門等以及鎮村組織依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菜地開發資金和移民生產安置等項目,高起點、高標準、高強度推進蔬菜基地的復蘇增量建設。
3年來,鄖縣通過回填造地、移土培肥、搭建大棚、配套灌溉設施和道路建設,在柳陂、青曲、譚家灣、鮑峽等10個鎮的30多個村新建設施配套的蔬菜基地5300畝,以及露地菜基地2000畝。其中設施配套的蔬菜基地增量,在全省同期排名第二。
沿國道經柳陂到鄖縣,沿途蔬菜大棚消失、復建的變遷令人印象深刻。鄖縣在新一輪蔬菜基地建設發展中,非常注重凸顯挖斷崗、臥龍崗、史家院、居峪、五道嶺、姚家灣、曲遠河等傳統種植村落新建基地的示范效應,藉此穩定面積和提高產能。
以挖斷崗村為例,這里是鄖縣蔬菜種植歷史最悠久的地方,但是,良田好地大多位于淹沒線下。現在,這里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菜地建設,數百畝良田得以抬高,并添置了鋼材大棚,每畝蔬菜基地造價近10萬元。
傳統蔬菜種植戶明白設施齊備的挖斷崗蔬菜大棚的價值。當地蔬菜種植能手狄永虎一次流轉承包這里20個蔬菜大棚。狄永虎一度失地,卻始終難改種菜情結。直到重新走進大棚,他才覺得踏實而有“錢”途。
挖斷崗新建的蔬菜基地,吸引了眾多和狄永虎一樣的種植能手,挖斷崗“菜籃子”在一度沉寂之后,又重新煥發了勃勃的生機。
修復基地做增量的同時,鄖縣蔬菜產業發展還重視青壯年勞力這一核心增量因素。6月16日,譚家灣五道嶺村民范有兵正在上網搜索黃瓜病蟲害防治方法。目前,范種植4畝菜地,建有8個蔬菜大棚,年收入8萬元。而兩年前的此時,他正在深圳富士康流水線上忙碌,一年也掙不了多少辛苦錢。
五道嶺村地處深山,常年以勞務經濟為主,傳統農業一度式微。最高峰時,外出務工人員占了全村1700人的三分之二,村里僅剩老弱病殘幼,空心化令人堪憂。
201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菜地建設第二批項目在此通過驗收,村莊生態為之大變。蔬菜種植的客觀效益吸引了青壯勞力返鄉創業,現在外出務工的只有160多人。
五道嶺村支書李明國說,全村已有1020多畝菜地,其中500多畝蔬菜大棚建設在村莊最好的連片土地上。“種3個大棚能掙在外辛勞一年的工錢”,五道嶺村村民過上了“錢多離家近”的生活。
穩定種植面積和產能的同時,鄖縣放眼整個縣域建立品類齊全、譜系完整、鏈條延展的蔬菜新產業。其中城市供應體系形成以柳陂、青曲、譚家灣為核心的水生菜、精細菜和設施菜基地,以安陽等三個鄉鎮為核心的西甜瓜基地。外銷加工形成以安陽、白桑等6個鄉鎮為核心的加工蔬菜基地。高山特色形成以鮑峽等3個鄉鎮為核心的萬畝土豆和萬畝“糧菜”、“薯菜”、“油菜”、“藥菜”兼用特色品種生產區,此外還有以白桑、大柳為核心的高山淡季菜和山野菜種植區,以櫻桃溝等為核心的草莓、時令蔬菜“跨二進三”生態休閑創意園。
創新機制,凝聚活力
鄖縣青曲鎮人龔傳新今年32歲,職業是“蔬菜經紀人”。他的工作是,找村民簽訂購銷協議,再協商保底價、分發企業提供的種子。在蔬菜成熟季節,挨戶收購加工型蔬菜,運往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
龔傳新的職業得益于鄖縣蔬菜加工產業鏈條日趨完善。近幾年,鄖縣先后通過招商引資、企業改制、鼓勵創業等方式,發展“渝川”、“統香”、“神龍大運”、“源升”等6家市級以上蔬菜、食用菌加工企業,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年加工能力達10余萬噸,初步構建了辣椒、蘿卜、豇豆、生姜、芥菜等蔬菜品種“接二連三”產業鏈,加工產品達60多個。
“別看男人在外瀟灑,掙的錢不一定有我多。”青曲鎮曲遠村村民魏翠華說。她閑時給蔬菜種植大戶做零工,忙時則打理自家菜地,加上部分土地流轉出去所得,魏翠華年收入超過了村里許多外出務工青壯漢。
青曲鎮干部尤興亮介紹,青曲鎮和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簽訂了購銷協議,每年將提供4千余噸加工蔬菜。為了保護青曲菜農的權益,在農業部門和鎮政府的引導下,農戶成立了青曲鎮蔬菜產業種植協會,注冊成立了3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協會與專業合作社與渝川公司、甘特公司簽訂蔬菜種植與保護價收購的協議。2013年,全鎮共種植加工型蔬菜3120畝,向企業提供加工蔬菜6400余噸,農民實現增收300多萬元。
如今整個鄖縣,有近2萬戶村民依靠種植加工類蔬菜和食用菌為生,2000多名農民從事蔬菜加工、運銷業。鄖縣6家蔬菜加工企業突出辣椒、蘿卜、豇豆等主導品種,按照連片種植、板塊推進、訂單生產、價格補貼、保底收購的模式,帶動譚家灣、城關、梅鋪、安陽、楊溪、青曲、白桑等諸多鄉鎮進行加工菜種植。2014年,還輻射帶動老河口、丹江、鄖西、房縣等周邊縣市發展加工菜1萬畝,“公司+基地+農戶”的蔬菜加工良性模式業已成型。
此外,鄖縣農業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三品一標”產品)有54個,蔬菜產業就占據了18個,其中統香公司擁有芥菜等三個無公害產品,渝川公司擁有豇豆等三個無公害、三個綠色產品。
數年前,建筑商曾華成與人合伙成立了偉超家庭農場,在青曲鎮流轉土地,發展綠色無公害設施蔬菜。目前,已經流轉了500多畝土地,建成100多個大棚。“流轉土地1000畝,讓大家吃上鄖縣放心菜”是曾華成的預定目標。
在加工企業、品牌建設倒逼蔬菜種植大發展的背景下,鄖縣蔬菜相關政策保障體系更加強勁,土地流轉機制日趨成熟。這吸引了諸多民間資本涌入蔬菜種植產業,各地大戶層出不窮,在蔬菜種植資本江湖百舸爭流。
與此同時,鄖縣蔬菜產業合作社發展高歌猛進。鄖縣大自然蔬菜專業合作社以渝川公司為依托,合作社擁有入社成員168余人,松散成員1000多人。輻射帶動鄖縣20個鄉鎮、200個村,2.5萬農戶和周邊的丹江口市種植蔬菜,業已成為國家級蔬菜產業專業合作社。
為了培育種植大戶、激發菜農積極性,鄖縣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中小企業貸款擔保、稅收優惠、項目扶持、價格補貼、棚膜補貼、以獎代補等“一攬子“激勵政策,支持蔬菜產業發展。縣財政每年安排4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在產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聚集蔬菜產業發展活力。
科技興業,質量致勝
在鮑峽鎮的一個平整溝谷,近千畝蔬菜大棚整齊排列。7月24日,烈日炎炎,眾多農民赤膊在西紅柿大棚里忙于灌溉,幾位蔬菜技術員穿梭其間。他們有來自東北平原的職業種菜人,也有來自湖南、四川的專業技術員。在這里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培育新品種西紅柿,銷往上海江橋農貿市場。
2013年,喻遠春放下建材生意,在鮑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蔬菜基地流轉土地500余畝,成立專業合作社,種植經營西紅柿。經鄖縣農業部門牽線搭橋,他與上海一家蔬菜批發公司簽訂了購銷協議,對方提供技術和種子,喻遠春專注西紅柿的質與量。
鄖縣蔬菜產業的科技支撐正在不斷完善,除了讓外地技術員走進來,也嘗試讓本地科技示范戶走出去。2014年,鄖縣農業局從柳陂鎮選派30位種菜能手到山東壽光脫產培訓30天,還聘請了壽光蔬菜產業協會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來鄖縣面對面培訓菜農,手把手指導種菜。
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也正在鄖縣落地生根,鄖縣柳陂鎮舒家溝村,建設著一座投資3.5億元、占地1400畝的光伏農業生態產業園,是集光伏發電、溫室大棚全自動立體種植、農作物新產品展示、園林景觀及文化創意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園。在鄖縣茶店鎮大嶺山村,坐落著秀山元明生態園,是集現代農業、休閑度假、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業園,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總投資約25億元,主要建設項目為生態有機菜園、果園、茶園、養老公寓、休閑山吧等,致力于建設成為湖北省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基地。
縣內農業技術指導工作也在持續推進,每年,鄖縣農業局選派了30名技術指導員進駐30個村,采取集中培訓、入戶指導和物化補貼等有效方式,在每個重點村培養10個科技示范戶,共培養科技示范戶300戶,帶動6000多戶農民種植蔬菜。
在西紅柿豐收的季節,鄖縣柳陂鎮柳綠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春芳常常要忙到深夜,他需要在每個西紅柿上粘貼“無公害”蔬菜的標識。朱春芳管標識叫“身份證”,他認為貼上“身份證”就代表這是柳陂挖斷崗的菜、柳綠合作社的菜,這會讓市民放心,也讓菜農長臉。
為了保證質量和安全,鄖縣對蔬菜生產的管理相當嚴格,常會圍繞育苗種植、設施栽培、病蟲防治、配方施肥等技術,指導菜農規范用藥、安全采收,全面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確保蔬菜生產過程安全。
一方面,鄖縣農業部門常常開展高毒有機磷農藥專項整治,禁止使用違禁劣質農藥化肥,另一方面,強化檢測認證,對蔬菜種植基地長期開展環境質量檢測,加強土壤淋浴監測。監測、驗收合格之后,無公害蔬菜才能擁有“身份證”。
目前鄖縣整體認定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10.2萬畝。建立了完善的蔬菜產品生產基地、市場、加工企業蔬菜產品自行監測和質量完全管理制度,每月都有例行抽樣檢測,蔬菜質量監督監測得以強化。
作為全國首批創建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蔬菜產業是鄖縣農業產業化的首位。近年來,先后創建了萬畝黃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農業部設施蔬菜標準園。2013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25.5萬畝,實現產量39.8萬噸,產值已達7.8億元。在鄖縣農業“611”工程三年建成六大特色農業板塊100萬畝、100億元產值的宏圖中,蔬菜種植基地建成面積已超過100萬畝的四分之一。
鄖縣農業局局長王賢文說,面向未來,鄖縣蔬菜產業將繼續搶抓南水北調、市縣對接、秦巴片區扶貧攻堅等重大機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以有效供給、質量安全、農民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市場主體、農民個體兩個積極性,努力構建布局合理、支撐有力的蔬菜產業體系。力爭到2020年,全縣蔬菜產業鏈條綜合產值突破16億元,實現增加值8億元。
來源:新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