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背景下,特種養殖產業化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分散經營,資金不足和技術落后,造成特種養殖產業化一直在徘徊。近日,在沈陽迎賓館召開的互聯網+背景下的蚯蚓養殖產業創新與聯盟會議上,專家與農業企業討論了突圍與解困之路。
現狀:資金不足+技術門檻,讓特種養殖產業化徘徊不前
發言人: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孫小林
特種養殖產業化一直遭遇的問題就是資金和技術。以蚯蚓養殖產業為例,每年進來的人成千上萬,真能堅持到底的沒幾個。我在做調研時,曾碰到一個創業者崔曉,他是農大學子,畢業后,回鄉創業,養殖蚯蚓。他從資料中看到蚯蚓的市場潛力:一斤蚯蚓的價格能夠賣20-30元,賣給一些漁具店用于釣魚。而一些大的蚯蚓曬干后賣給藥材商,價格最高可以達到150元/斤。他引進了一個品種回鄉飼養。很快,蚯蚓成熟了,拿到市場上。他發現釣魚的人不喜歡這個品種,賣給藥商,人家也不要。這就是沒搞清楚市場。這次失敗后,小崔并沒有放棄,他又引進了其他品種。但是這次他遭遇了技術瓶頸,這個品種十分不好養殖,野性強,養殖效率低下。這個養殖案例失敗的原因就是一個是沒有資金支持,無法堅持下去;另一個是技術不成熟,效率低。推而廣之,這種農產品的養殖與銷售,普遍都遭遇的是這樣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這兩個問題,就還能做起來,農業產業一定能夠發展壯大。
突圍:政府推廣養殖技術給予資金或政策扶持
發言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良玉
在實際科研中,農林業的養殖項目經常遭遇的資金與技術瓶頸,實際上都可以通過一條路解決,那就是“政府推廣養殖技術并給予資金或政策扶持”。技術不是難題。在養殖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農業科技人員營造出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這樣完全能夠解決問題。不過,問題的關鍵可能還在于:政府能否將相應的養殖技術提供給農戶,能否適當引導;同時在資金或政策方面給予農戶支持。同時,對于養殖業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是扶持下游加工企業,把農產品的價值利用起來,使經濟效益最大化,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還以蚯蚓行業為例,建立聯盟級之后,可以抱團取暖,爭取國家對蚯蚓養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支持政策、科技政策、優惠政策;建立蚯蚓養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銷售與服務體系;加強有機生物肥、蚓激酶、SOD、氨基酸等產品的推廣應用;建設蚯蚓養殖基地、蚯蚓深加工基地;建立原料供應體系,擴大原料來源。
創新:建立產業聯盟是壯大行業必經之路
發言人:國家蚯蚓養殖與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沈陽尊龍生物董事長李大冶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零散、小規模的生產方式顯然已經不符合潮流,聯盟是必然之路。此次,“國家蚯蚓養殖與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就是順應潮流的。首先,聯盟的成立是一個創新之舉,開行業先河,創造性的用平臺思維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上承“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發展戰略,下應行業發展的趨勢。其次,聯盟的成立又是一個務實之舉,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把握宏觀經濟環境變化下的機遇,促進產業轉型與升級非?,F實,聯盟的成立可展開實際的行動,逐步推動破解行業發展難題。第三,聯盟的成立是一個共贏之舉,聯盟橫跨政、產、學、研多方,本身就是一個資源整合平臺,通過產業生態鏈的構建,可有效貫通技術研發、產品制造、銷售渠道、人才交流等多個環節,大大節約成本,有效提高效率,最終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