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糧食產量高位護盤的中國經驗

   日期:2015-12-1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75    評論:0    

  種子在變、技術在變,種地正走出“靠天吃飯”

  “把論文發表在國際高端期刊上,更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中國農科院遷飛害蟲實驗室研究員羅禮智常說的一句話。他認為,農業科研要提倡頂天立地,既要出高端論文,搞清楚機理研究,還要提出具體辦法,為農業生產解決實際問題。正是這份理念,讓他致力于遷飛害蟲的高效防治,幫助眾多農民在2012年肆虐華北的玉米黏蟲災害中實現“蟲口奪糧”。

  各類氣象災害和病蟲災害多發、重發,已成為我國糧食生產面對的常態。“研發上要占領科技前沿,推廣上要接地氣。”從常態化發布技術明白紙到關鍵農時出臺專家意見,由南到北,無論春耕、秋收,科技服務貫穿始終。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農機化水平超過61%,品種對提高單產的貢獻率達到43%。

  種業是農業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作為第一產糧省,黑龍江糧食增產主要得益于玉米、水稻等高產作物向北擴種,其中推廣早熟、中早熟品種功不可沒。”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說,在引進早熟品種之前,受自然條件限制,黑龍江第三、四積溫帶一般不能種植玉米。隨著德美亞系列早熟品種的推廣,玉米種植區域逐漸向北挺進,種植面積由此增加近2000萬畝,僅此增產近1000萬噸。

  農機是農業科技的物化載體,糧食連續增產的12年恰恰是農機發展的黃金時代。農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說,我國農機化先后突破了復式整地、免耕播種、高速栽插、高效施藥等一批關鍵技術,有效挖掘了增產潛力。河南省在2000多萬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下,“鋼鐵麥客”成功替代,4000多個農機服務組織遍布全省。

  超級稻是我國糧食科技界對世界糧食安全的突出貢獻。2005年,中央明確提出設立超級稻項目,相關研究不斷加速。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超級稻試驗田高產紀錄不斷刷新。對應的是,每年大田推廣面積由2005年的3837萬畝擴大到了2014年的1.36億畝,所占水稻種植比重由8.7%提高到了31%。湖南益陽市農戶冷衛國說,他種植超級稻的第一年比常規稻畝均增產130斤。

  政策支撐、機制創新,農地應對“雙重擠壓”

  沉甸甸的糧食,凝結的不僅僅是陽光、雨露和土壤的精華,也凝聚著強農惠農政策、體制機制轉變和億萬農民的汗水。專家認為,糧食生產的機制創新有兩方面,一是重農抓糧的宏觀機制創新,二是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創新。面對價格的天花板不斷下壓,農業的成本地板又剛性上升,唯有雙重創新才能應對雙重擠壓。

  政策推動是中國特色糧食增產道路的支柱。種地一年不如打工半月,在糧食比較效益較低的情況下,政策推動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從保障種糧面積、防范重大災害,到農業基礎投入,政策支撐是重要基礎。

  伴隨著糧食豐收,政策扶持精準度逐年增強。2012年,我國首次將強農惠農政策與重大穩產增產技術結合。當年,中央財政撥付33.15億元對小麥“一噴三防”、南方早稻集中育秧等6項關鍵技術實施給予補助。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逐步由過去“聯地計補”普惠型向普惠型與“聯技計補”效益型相結合轉變,提升了補貼的針對性。

  糧食產量增加也與種糧人的變化有關,土地在向種田能手、合作社等新型主體集中。一家一戶的種糧農民聯合起來搞合作社,小農戶壯大為專業大戶、繼而成為家庭農場,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還保證了較高的產量水平。2004年,農民合作社只在少數地方出現。2006年,相關法律頒布后,合作社以每年20萬個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農民合作社達到128萬家。家庭農場更是從無到有,目前87萬個家庭農場經營著全國13.4%的承包耕地面積。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認為,新型經營體系對提高糧食產能起到很大作用。未來既要重視土地流轉的形式,也要重視土地入股、托管等多種規模化經營方式。如今,種糧隊伍不僅享受到農技推廣、病蟲防控等公益性服務,還享受農機作業、農資供應等經營服務。“不流轉土地,采用全程或半程托管服務,少數人種多數田、少數人幫多數人種田,實現了高產。”湖南省農委糧油處處長周志魁這樣總結糧食經營模式的創新。

  告別大水大肥,破解環境“緊箍咒”

  “以前肥料論包賣,現在論斤賣!”看著農資店里大大小小的托盤,57歲的江西省南昌縣農民李傳友說,要不是拿著測土配方紙,都不清楚該買哪種肥了。到了施肥季節,店里每天稱肥料都忙不過來。

  “缺什么、施什么”。2005年起國家推廣測土配方,目前配方肥施用面積達到農作物面積的25%以上。如今,科學施肥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尤其是種植大戶熱情更高。江西省農業廳糧油作物局副局長余冬輝說,這兩年糧食生產強調向質量型轉變,注重綠色、低耗,鼓勵農藥、化肥減量施用。以前農民大多是懶人施肥,現在開始在意精準施肥。據統計,與農民常規施肥相比,全省水稻在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后都有不同程度增產。

  告別大藥大水大肥,生產方式向綠色增產邁進,使糧食生產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健步前行。連續12年、看似一樣的增產過程中,呈現出的是逐漸不一樣的方式和理念。如果說,2013年是糧食生產轉方式的重要節點,那么之前幾年的“轉”是自發的、局部的、零星的,之后則開啟了整建制、全過程、自覺的追求。

  從高產創建到整建制高產創建到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圍繞“綠色、效益”理念,環境友好、生態可持續的糧食增產方式得到推廣。甘肅旱作農業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利于有效節水,湖南超級稻“九代”服務實現了農藥減量增效……農業部集成組裝5種作物、5大區域20種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并遴選出14種關鍵技術,在全國打造了一批增產增效并進、生產生態協調的示范區。數據顯示,538個綠色防控示范區內,一般大田作物每季減少用藥1至2次,化學農藥用量減少20%至30%。

  一年又一年,萬物生長。對耕耘在沃野良田上的農民來說,豐收既是辛勤勞作的成果,也是新的更大希望的開始。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