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8日下午公布數據顯示,湖北省糧食面積、總產、單產分別6699萬畝、540.66億斤、403.53公斤/畝,比上年分別增加143.55萬畝、23.82億斤、9.3公斤/畝,糧食總產創歷史紀錄,實現“十二連增”,比1997年高出13.78億斤。
今年,全國糧食面積、總產、單產分別17億畝、12428.7億斤、365.5公斤/畝,比上年分別增加926.9萬畝、288.2億斤、6.5公斤/畝。其中,湖北總產增量位居全國第四,增幅全國第五,總產量位居全國11位。湖北糧食面積增加較多,面積增量全國第二,增幅全國第三。
從季節順序來看,今年全省糧食生產可謂開局不利,占全年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夏糧由于收獲期雨水過多,病蟲害多發而導致減產。面對不利形勢,全省各級政府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化壓力為動力,多措并舉開展“以秋補夏”,因勢利導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全省秋糧總產達到439.8億斤,比上年增產24.0億斤,增長5.8%,全年糧食總產增量全部來自于秋糧,成為今年糧食增產的最大特點。
據介紹,2015年湖北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突出特點是“減棉擴糧”。受取消棉花收儲政策和棉花市場持續疲軟的影響,今年全省棉花種植面積在去年調減107萬畝的基礎上再次調減120.1萬畝,減幅達到23.2 %。2015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達到6699.1萬畝,比上年增加143.5萬畝,增長2.2 %。其中玉米面積達到1031.8萬畝,比上年擴大68.2萬畝,增長7.1%,成為繼小麥、中稻之后又一種植面積過千萬畝的糧食作物。
當前,湖北糧食生產總體形勢向好,但影響糧食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也很明顯,其中糧價下跌也成為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障礙。正當我省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水稻和旱糧逐步向平衡發展過渡,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逐漸提升的時候,糧食價格的天花板效應也日益明顯。夏收糧食賣糧難問題剛剛平息,玉米和大豆價格的下跌又給農民潑了一盆冷水,如果種糧增產不增收,將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帶來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