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馬坡鄉馬坡村的農民張旭成一家人就在自家的地里開始鏟菜、并精心包裝,準備出售。當日菜花地頭收購價格每斤雖然只有1.20元,但張旭成還是非常有信心:“我今年種了3畝菜花,由于海拔高,所以現在才開始出地,剛好避開了前些日子低迷的價格。和張旭成一樣,在近幾年來,借力冷涼型蔬菜走出貧困的農民在榆中新營、馬坡、銀山等南部二陰山區比比皆是。
發展高原夏菜是我市當前農業生產方面一個重點工程。據了解,2014年全市將實施92萬畝高原夏菜種植項目,發展永登武勝驛、民樂,榆中馬坡、新營等二陰地區4個千畝冷涼型蔬菜種植基地,新增蔬菜面積4萬畝,蔬菜總產達到269萬噸;實施新增萬畝設施農業項目,建設永登武勝驛、皋蘭什川、紅古花莊、西固達川4個千畝設施蔬菜種植基地,新增1.1萬畝,達到16.2萬畝!如此大規模發展高原夏菜是以往沒有過的。
榆中新營鄉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李年豐對記者說:“長期以來,我們這里山高地涼、種大燕麥都不黃成了典型二陰山區的寫照。因而有著這樣一個順口溜:六口之家、五間破房、四畝坡地、三季閑時、兩年澇災、一村窮人。這里的老百姓守著老屋、種著洋芋、過著苦日子。農民一輩子的念想就為了有幾間像樣的房子住。可這10年間大不一樣了,一磚到頂的瓦房隨處可見,甚至連小樓房也一家接一家。尤其今年,農民們爭先恐后地蓋起了新房。這都是菜花為老百姓蓋起了新房。”
據了解,榆中縣冷涼型綠色蔬菜種植面積從2004年的85畝開始,發展到今年的5萬多畝,種植區域從海拔2100米的山底拓展到2700米的山頂。收入從水地畝產600元攀升到畝產5000元,山旱地從畝產300元攀升到畝產5000元。特別是冷涼型蔬菜種植改寫了榆中縣二陰旱作農業區不能種植蔬菜的歷史,探索出二陰旱作農業區蔬菜種植跨越式發展,使該區域農業經濟效益顯著增加。
改寫二陰山區不能種蔬菜的歷史
榆中縣的馬坡鄉、銀山鄉、新營鄉由于地處馬啣山南側,海拔高、氣溫低,被界定為二陰山區。這三個鄉地處偏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滯后,農業投入成本高,導致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有限。在2005年這三個鄉調整種植結構大面積推廣冷涼型蔬菜以前,這里大部分都以小麥、豆類、洋芋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要種植品種,畝產收入不足300元。所以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外出務工。農民從一產方面的收入僅占少數。
馬坡鄉羊下村今年73歲的安談慶是該村第一個“吃螃蟹”種植菜花的人。在談起當年試種菜花時的心情時,老人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當了多少年采購,實在跑不動了。聽外村的說種植菜花收入很好,所以我就找村上幫忙聯系了種子、地膜、化肥。沒想到真的很成功。”
“我活這么一大把歲數了,在我們這里能種植蔬菜是頭一次親眼看到。真是破天荒呀!”不只是老安這么想,海拔2700多米的羊寨村里,大部分老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事實證明,這里確實能種植蔬菜,而且由于二陰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地表水豐富,水質好,種植成本低。所以,剛一開始推廣就得到了農民的積極響應。和馬坡一樣,銀山、新營等鄉冷涼型蔬菜種植的引入,也大受老百姓的歡迎和支持。
從2002年榆中縣新營鄉黃坪村村民茍春德試種兩畝菜花成功到2004年85畝開始推廣,一直到今年發展到5萬多畝,建成了馬坡、新營、上莊三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榆中南部二陰山區種植冷涼型蔬菜徹底改變了這個區域種植結構。由于受水資源的制約,從2010年開始,該區域大力推廣旱作蔬菜種植,今年雙壟三溝全膜覆蓋旱作蔬菜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預計今后可發展到10萬畝左右。該區域今年冷涼型蔬菜總產值預計將突破1億公斤,實現收入2億元。冷涼型蔬菜種植已成為群眾增收最快、得實惠最多的支柱產業。
據了解,目前,地處南部二陰地區的馬坡、銀山、新營三鄉是冷涼型蔬菜的主產區,被省進出口檢驗檢疫局確定為國家級出口蔬菜生產基地。和平、小康營、龍泉、高崖等鄉鎮的部分地區也有生產。今年種植冷涼型蔬菜的總面積達到5萬畝,品種以白菜花和娃娃菜為主。由于這三個鄉蔬菜種植與川區鄉鎮相比較晚,一般在5月中旬種植,8月份上市,正值川區無菜上市,從時間上彌補了蔬菜市場的空缺,同時冷涼型蔬菜具有病蟲害少,營養豐富,綠色環保等特點,價格高出川區1倍左右,加之品質優良,產品供不應求,遠銷上海、廣州、杭州、深圳、香港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所以農民的種植效益十分可觀。
貧困農民靠蔬菜走上致富路
從“雙聯幫扶”開展以來,我市把大力發展高原夏菜做為“雙聯幫扶”、“扶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力發揮幫扶單位的杠桿作用,幫助農民大面積種植高原夏菜,以達到增收目的。
“種植冷涼型蔬菜關鍵要有水。但2012年以前我們村的塘壩經不起大雨的沖刷,非常危險。幫扶單位榆中農村合作銀行了解到情況后,多方籌資10萬元,維修了400米水渠并加固了塘壩!”新營鄉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李年豐對記者說,通過這次維修,塘壩的蓄水量從以前的8000立方米增加到了現在的1.5萬立方米了,一下子就新增了300畝的灌溉面積,這300畝蔬菜年產值達150萬元。
據了解,自“雙聯幫扶”活動開展以來,新營鄉在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改造修繕了蔬菜主產區道路,徹底解決了蔬菜運輸難的問題。同時通過土地整理項目,今年完成了6000畝的土地梯田化。在實施水利部高效節水灌溉村落項目過程中,今年完成了3000畝的配套上水管網、噴灌設施等。“特別是榆中三磊蔬菜保鮮庫的投入使用和八門寺、窩子灣、紅土坡、羅景等4個蔬菜集中交易市場的建設,不僅極大地保護了菜農的利益不受損失,更重要的是保障了當地蔬菜價格的穩定。”新營鄉鄉長趙震對記者說,目前鄉黨委、鄉政府通過12項措施,在幫扶單位的配合、幫助下,大力發展冷涼型蔬菜,力爭到2016年新增蔬菜種植面積1.2萬畝以上,全鄉冷涼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3萬畝以上,蔬菜總產量達到7.5萬噸以上,實現產值1.2億元以上。
今年已經是榆中縣南山農民發展冷涼型蔬菜種植的第12個年頭,當地農民的蔬菜種植技術已日漸成熟。他們已經熟練掌握了標準化生產、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蔬菜新品種的種植等技術,探索出了錯時種植、多茬種植等手段,個個都是種植能手。今年在農民田間學校的幫助下,還首次使用了育苗和黃板防蟲技術,使蔬菜品質更加出眾。
“冷涼型蔬菜是蘭州高原夏菜中的‘精品蔬菜’,生長在無污染、高海拔的馬啣山,病害少,幾乎不用農藥。澆灌的是山上的山泉水,蔬菜品質好。這里氣溫低,蔬菜生長期長,每年8月底其他地方不產花椰菜等精細蔬菜時,這里的蔬菜剛好巧打季節差上市。”榆中縣農技推廣中心農藝師楊海興熱情“推銷”著他們的蔬菜。據悉,農業部對這里的蔬菜進行質量安全抽檢,質量安全達到100%的合格,質量名列全國前列。
蔬菜已成為榆中縣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和廣大農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為此,榆中縣委、縣政府按照省委“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劃,以蔬菜產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核心,采取政府主導、部門主管、基地(菜農)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整合資源,堅持“擴面增效、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確保銷售”的基本思路,加大設施農業、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區和轉型升級工程建設。2013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31.7萬畝,總產量73萬噸,實現蔬菜銷售收入12.2億元。全縣現有蔬菜企業40家,總庫容量13萬噸,已形成了全省“北菜南運,西菜東調”最大的產地型蔬菜集散中心,年外銷蔬菜120萬噸,其中90%的產品銷往廣東、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城市,10%的蔬菜產品已出口到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我國的港、澳、臺地區。榆中縣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包裝、運輸、餐飲、勞務等相關產業的興起與發展,每年安排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2萬多人,這些產業年增加產值1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