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看,一頭頭小豬又白又胖、活蹦亂跳!”2月13日,大年初四,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石馬鎮蘆家臺村的宋作全顧不上和親朋好友歡聚,一大早就來到豬舍。“即使過年,每天早上、晚上我也要轉一遍,看到它們都安好,才放心。”
在宋作全的豬場,共有3排豬舍,2000多平方米。偌大的豬場沒有重重的異味,更沒有糞便堆積、污水橫流,而是整潔衛生,空氣清新。“這都是生態養豬的結果”,老宋笑呵呵地說。
宋作全是村里的養豬帶頭人,今年52歲。16歲時,他因病腿部殘疾。為了生計,他從1996年起開始養豬。傳統養豬法又臟又累,效益也低。3年前,老宋得知魯南有個生態養豬基地,就拖著殘軀前去“取經”。他的誠意打動了老師,很快便學到了技術。
宋作全說,傳統養豬,每天打掃豬舍是“額定任務”,否則豬容易生?。簧鷳B養豬,豬的糞便與發酵菌粉、稻殼、鋸末等摻在一起發酵,保持了豬舍的干燥、清潔,豬舍三年才清理一次。以前養豬場臭氣熏天,周圍的鄉親們意見很大,現在問題一下子全解決了。
由于省了人工,養豬規模一下子擴大了近5倍,原先一家3口累死累活一年最多能養100多頭豬,現在能養500頭,一年能賺30多萬元。
老宋說,過完年,他準備申請成立“生態養豬合作社”,將附近幾個村的散養戶集中起來,走生態養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