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市委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充分發揮中關村示范區的引領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海淀區作為中關村示范區的核心區,將如何結合疏解非首都功能來深化科技創新?27日,海淀區區委書記崔述強表示,海淀區將率先實現疏功能、減人口,為做好“創新”、“發展”、“服務”等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崔述強介紹,在產業、人口疏解上,海淀區將嚴格有序地控制增量、疏解存量,加強人口規模調控。在此基礎上,海淀區將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今年8月,海淀區制定出臺了《關于落實北京市委市政府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意見的若干措施》,提出了36條落實措施,其中,關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措施有13條,目前已有幾項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如關停了9家一般制造業企業、36個低端有形市場,通過疏解教育功能轉移了5500名學生,通過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集體經濟業態調整升級,疏解散租人員4400余人。
海淀區商務委主任王澎表示,對于疏解騰退出的空間資源,將主要用于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適量置換成聚人少的高精尖業態,實現空間資源的集約高效再利用。聚焦民生保障,發揮“互聯網+傳統服務業”優勢,支持眾多應用互聯網技術、面向社區服務的新興便民商業服務模式快速發展;聚焦產業升級;聚焦生態環境建設,將部分騰退出的空間用于城市休閑空間、公共綠地等建設,進一步提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海淀區在全市各區縣中商品交易市場疏解力度最大,共疏解36個市場,營業面積減少23.3萬平方米,出租攤位減少6649個。在疏解低端有形市場的同時,海淀區為保障百姓生活的便利性做出了多種舉措。據海淀區商務委主任王澎介紹,為推進基礎性便民設施的建設,近兩年來,市、區財政已投入近9000萬元,用于規范建設菜籃子、早餐等便民商業網點。目前,海淀區在關停市場周邊新建和改造蔬菜零售網點76個,增加蔬菜面積近5000平方米,為居民日常提供保障。
在未來發展上,王澎說:“我們以區政府文件形式印發了《海淀區菜籃子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按照平均每個社區、村都有一個規模售菜點的目標,制定了相應的資金支持標準,爭取在2017年底扶持售菜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網點500個,2018年底扶持總數達到700個。”
王澎還介紹,為了保障海淀區冬季蔬菜零售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海淀區從今年11月起至明年2月29日,組織轄區內各類蔬菜零售網點開展“蔬菜保供應,平價惠民生”的活動。目前,已有229個規范網點參與進來,參照北京市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公布的日平均菜價,每日提供6-10種低于超市平均價的平價蔬菜。海淀區還會結合線上線下等互聯網方式為居民提供生活服務。接下來,將會逐步形成以駐點經營為主,直通車進社區為輔,線上線下結合、網上配送為補充的菜籃子供應體系。王澎說:“為建設一刻鐘生活服務圈,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我們會完善便利店、菜籃子、早餐、回收、家政、美容美發、代收代繳等基礎性社區商業服務功能。”文/本報記者李夢婷
亮點
科技:打造“雙創”平臺聚焦高精尖領域
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海淀區區委書記崔述強介紹,海淀區將大力推動京津冀跨區域開放創新,形成以中關村為龍頭、以當地科技產業園為載體、多元主體共建共贏的創新格局,并發揮中關村示范區的引領、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將海淀區基本建成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
對于如何充分發揮中關村示范區的引領、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潔塵表示,中關村將會順應開放創新的新趨勢,打造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聚集配置中心。“我們將重點圍繞‘一城三街’加快聚集創新創業人才、科技金融、技術轉移、知識產權、創業服務等高端創新要素。”宋潔塵認為,中關村核心區有北大、清華等高校83所,區內聚集了科研院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共211家,這都為中關村創新要素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條件。
另外,為率先貫徹落實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配合國家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中關村將主動推動國家創新基礎平臺建設,配合北大、清華和行業領軍企業,重點培育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
宋潔塵介紹,中關村接下來會聚焦高端人才引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市場準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等重點領域,深化全面創新改革。
近兩年來,中關村西區引領著創新創業大潮。宋潔塵表示,中關村會打造一個“雙創”平臺,聚焦推進高精尖領域創新創業、促進產業鏈高端環節創新創業、鼓勵高端業態創新創業三大方向推動創新創業。“比如我們園區的麓柏科技研發的全閃存軟件定義云存儲系統產品,成為全球首款針對云計算市場全新開發的商用存儲產品,目前已經在Facebook美國數據中心試用,成為中國首款打入美國大型數據中心市場的核心IT產品,這就是我們要重點支持的高精尖創新創業領域。”
產業:退出一般性制造業聚焦產業升級
目前,海淀區正在加快退出一般性制造產業,聚焦產業升級。崔述強說,海淀將以中關村科技城為核心,以中關村大街為主脈,形成貫通南北、聯動東西的高端高效的產業空間新格局。
海淀區發改委主任梁捷介紹,截至10月底,瑞薩半導體、通達耐火等9家企業實現生產環節疏解及工藝停產退出。與此同時,海淀也在進行著產業升級。比如,而曾全國聞名的海淀圖書城也進行著產業升級。據悉,海淀區委區政府通過區屬國有企業回收、回租海淀圖書城部分樓宇資源,調整轉型成為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立一年來聚集了車庫咖啡等新型創業服務機構30余家,入孵創業團隊超過600個,融資總額超過17.5億元,成為全國創新創業的新地標。四季青鎮西郊汽配城,曾經被譽為“京城汽配第一家”,今年9月已實現關停,未來將在現有土地上打造“科技、金融、文化”相融合的現代金融文化產業園。
人口:疏功能減人口探索實行項目人口評估
崔述強介紹,要率先實現疏功能減人口,探索實行項目人口評估。“目前,我們在強化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通過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打非治違、出租房屋管理、地下空間清理等措施帶動人口結構調整。”
其中,產業業態的調整對調控人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淀區發改委主任梁捷說,在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集體經濟業態調整升級后,拆除違建大院3萬平方米,疏解人口4400多人。
海淀區作為教育大區,有序推動了區域教育資源輻射輸出。目前,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向順義楊鎮、房山良鄉轉移5500名學生。另外,海淀區今年還將區屬3所職業高中合并為1所,校區減少3個,在校生人數減少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