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收成好,尤其是特色種植大榛子的行情,較往年比賺了不少。大學生村官在網上找平臺,拓展銷路,村民足不出戶,銷售一空。”吉林省白山市渾江區六道江鎮副書記張珉算起賬來。他說榛子樹栽植后,產果期較長,為60年左右,種榛子對農民來說是投入少、產出高的好選擇。
“大榛子樹對土質的要求并不高,山坡地都能種,成活率較高。大的榛子樹一棵能產10多斤榛子。最近幾年,我們村使用割灌機,不打藥,大榛子真正成為綠色食品。”今年43歲的李進業,面色黝黑,跟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已經當了6年老營村村支書。2010年,他帶頭成立了福業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一改幾十年不變的種植模式,率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每年合作社采取統一收購模式,給村民們“兜底”,保障村民增產增收。最近幾年,在大學生村官的幫助下,他們村通過網絡銷售平臺,將大榛子和散養的笨雞賣出了好價錢。
2007年,李進業在自家林地開墾4畝地作為實驗基地,跑遍全國各地引進并試種了10余個品種的榛子,建立了自己的品種資源庫。選出了如玉墜、長毛、平頂、遼榛8號、連豐等多個適合白山地區種植的品種。他采用套種的方式,在榛子樹間培育矮科蔬菜,蔬菜可以帶來收入,榛果成熟也可以賣錢,就連榛子樹新發的榛苗,同樣也能帶來收入。李進業讓荒山變為每畝地純收入1萬元以上的花果山。
如今,老營村的榛子樹已由最開始的70棵發展到如今的3萬多棵。2013年,李進業又新引進了黃秋葵蔬菜、山東壽光薄皮核桃,套種在榛子地里,讓土地發揮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