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
——摘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剛剛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你們這農場有多大?”
“哦,我們這個不叫農場,叫農業科技公司。”
“你們的產品除了草莓、水果番茄,還有哪些?”
“我們的產品不是草莓、水果番茄,而是‘技術包’,是綜合解決方案……”
好吧,連問兩個問題,都被“嗆”著了。
蕭山區進化鎮一個不起眼的山坳,浙江陽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簡稱“陽田農科”,正悄悄地掀起一場農業革命——“用投資的理念來經營,用工業的邏輯來執行”,這兒的植物工廠,正顛覆著你對農業的認識,讓你“腦洞大開”。
陽田農科,究竟是怎樣一個試驗場?
現場見聞
植物工廠內,草莓寶寶不長地上“躺床上”
“草莓長在哪?”
“地上啊!”
采摘過草莓的你,一定會這樣自信地回答。
在陽田農科,我們看到的草莓苗卻是“躺床上”的——10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一排排的草莓被安放在一個個離地或60厘米、或80厘米的支架上,葉子鮮艷欲滴,有些已經開了小花。再仔細瞧,架子上堆放的黑乎乎的基質不是土,而是“打碎、消毒過的椰子殼,再配上營養劑。專門從斯里蘭卡進口的”。
“草莓無皮無殼,你愛吃,蟲子也愛吃。不用土、架支架,都是為了減少甚至隔絕蟲害”。
據陽田農科董事長朱漢良介紹,這兒的每一排“高架”都有兩根管道,分別供熱、供應水分養料,直達植物根部。“不是‘給什么,植物就吸收什么’,而是‘植物缺什么,再補什么’”,供應是采用數字化自動控制的,并且植物生長的每個階段養料配比都不同。據介紹,控制水肥的是從以色列引進的滴灌技術,確保每個出口濃度一致。
種植大棚很智能,可以24小時監測、記錄溫室里的數據變化情況,并由高科技設備通過自動開窗、灌溉等手段對溫度、濕度進行調節,使得作物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在這樣的植物工廠里,植物的掛果期可以精確到5天以內,產量也是可以準確預見的”。據測算,采用這一技術能將草莓產量每畝從2000公斤提高到5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