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芋頭收獲的季節(jié),但峽山區(qū)岞山街道坡立西村的于先生卻高興不起來。他種植的40多畝芋頭至今沒有聯(lián)系到買家,如果半個多月后還不能處理掉,那么20多萬斤的芋頭就有可能凍爛在地里。于先生表示,若有企業(yè)上門收購的話,他愿意低價出售。
地里芋頭成堆,菜農(nóng)愁眉不展。
10月19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于先生家的芋頭地里看到,大片的新鮮芋頭堆積在地里,于先生撥弄著已經(jīng)出土的芋頭一臉的愁容。“辛苦勞作一季,原本指望賣個好價錢的,但按照現(xiàn)在的行情,今年不但賺不到錢,還可能要賠上不小的一筆。”于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今年一共種了40多畝地的芋頭,按照往年的種植經(jīng)驗,一畝地的產(chǎn)量差不多在6000斤左右,換算下來就是20多萬斤芋頭。“眼看著到了收獲的時候了,但是卻很少有收購商前來問津,即便是有幾個零散的收購商前來,給出的價格也非常低。”于先生說。
于先生告訴記者,他種植的品種叫做8520,這種芋頭的品質(zhì)較好,但是投入的成本也比較高。按照人工、承包費用和澆水等投入來算,一畝地的成本大概就在6000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一斤1元錢的話,正好能保本。于先生說,但是現(xiàn)在連保本都難,而且人工費也貴,一個工人每天要200元,10個工人一天才能出2畝地的芋頭。
周邊還有幾百畝芋頭均滯銷
據(jù)了解,坡立西村像于先生一樣的種植戶還有不少,但大都是去年才開始種芋頭,由于當年的行情較好,今年增加了種植面積,不少人家都是承包了土地來擴大種植的。“保守估算的話,如今周邊的村里芋頭的種植面積大概有幾百畝,現(xiàn)在這個行情,賣出去的不多。”于先生說。
“由于種植芋頭的年頭比較短,沒有形成有效的集散市場,所以這里的芋頭銷售基本上依賴個體收購商,特別是今年行情不好,定價權基本上都掌握在了他們手中,一些撐不住的種植戶,只能忍痛賣了”。該村村支部書記孫先生說。
據(jù)孫先生介紹,一些種植兩三畝地的小戶,都忍痛低價賣了,基本上是賠錢在賣,因為沒有形成市場,個體農(nóng)戶也沒有精力和能力去主動聯(lián)系收購商,為了不耽誤明年種地只能著急處理。但像于先生這樣的種植大戶,則很難賠本處理。“投入的成本太大,如果沒有大收購商來的話,很難處理。”孫先生說。
若有企業(yè)上門收購,愿意低價出售。
望著地里成片的芋頭,于先生愁眉不展。他告訴記者,自己承包的這40多畝地光是各種投入就達到20多萬元,除了向親戚朋友借了點錢,還從銀行貸了一部分款,現(xiàn)在這種形勢下,自己也想清楚了,如果再不出售掉的話,可就賠大了。
“只要有愛心企業(yè)上門,我愿意成本價出售,如果要的量大甚至可以低于成本價出手。”于先生告訴記者,如果有愛心企業(yè)愿意前來收購的話,他可以按照每斤0.9元—1元的價格出售,而且會提前把芋頭處理裝箱,這部分人工成本全部由自己承擔。
“我這兩年和一些大型的超市、酒店建立了聯(lián)系,知道這樣的芋頭還是有一定的市場,但我們這個地方?jīng)]有打出名氣,很多企業(yè)不知道這里種芋頭,有的收購商就利用了這種信息不對稱,盡量壓低農(nóng)戶的銷售價,但是賣到市場上的價格卻沒有相應的降低,這樣還不如直接賣個有需求的企業(yè),雙方都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于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