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一個新事物和傳統產業的融合;“互聯網+農業”是一個全新的變革;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應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聯網又懂農業的新農民……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上,“互聯網+”成為多場高峰論壇和專題講座的主題。專家認為,“互聯網+農業”本質上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和現代農業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實現“三農”的數據化和在線化,推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引進物聯網技術來推進農業技術的革新變革,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是非常好的時期。”北京大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陳東敏認為,推進農業物聯網有很多重大的挑戰,需要在農業商業模式里進一步研究,使這個產業良性地動起來。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認為,“互聯網+農業”最本質的就是如何把農業變成在線化和數據化,本質就是要通過互聯網和農業的生產要素,如土地、肥料、種子、科技等統一優化配置組合形成一個新的業態。這種新的業態一定是對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服務方式、農民生活方式、組織方式實現一個全新的變革。
“‘互聯網+農業’,是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組合,那就要牽扯到主體,就是農戶和企業,牽扯到資源土地,牽扯到資本和金融,牽扯到市場與信息,牽扯到技術與人才,牽扯到體制。”李道亮認為,因為“互聯網+農業”一定是對過去體制的一個否定,如果沒有否定那就打破不了過去的傳統,所以說本質應該是創新和思維。
不過,李道亮指出,現在“互聯網+農業”在城市里面做得很好,但很多IT企業感覺自己對農業幾乎沒有什么概念,這些人如果作為主力軍進入這個行業,加上農民經營的分散性等,對需求的了解不夠,會存在一系列問題。
“‘互聯網+農業’是一個新事物和傳統產業的融合,那它必然是一個系統的問題,其最大的問題通常就是木桶效應,最短的板決定整個水平。”李道亮說,必須找到切入點實現盈利模式。
“更本質的是商業模式。要做好‘互聯網+農業’,必須做到政府得民心、企業實現盈利、農民得到實惠。”李道亮說。
“所需投資較大也影響了信息技術在我省農村的推廣。”河北省農業廳巡視員張文軍表示,目前農業物聯網產品多數是研發產品,成本較高,應當鼓勵大型的IT運營商進軍農業。同時也希望農業物聯網產品能被納入農業補貼序列,助推這個行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培養信息化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候需要大學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推動。”李道亮說,應該把農民變成一種職業,而不再作為一種身份。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表示,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新農民正在涌現,但他們的隊伍還不大,力量還不強,應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聯網又懂農業的新農民,幫助他們成為農業產業的主力軍,帶領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