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油油的的菜地里,有的農民正在忙著拔蘿卜,有的在查看白菜的長勢,臉上都洋溢著豐收喜悅。這是近期筆者在喀什市荒地鄉蔬菜種植基地里看到的情景。
荒地鄉位于喀什市西北角,因其地處倚古瑪塔格山南坡,90%是戈壁,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地。為增加農民收入,該鄉黨委積極探索確立了一條“蔬菜致富”的路子。2013年開始,該鄉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組織和引導尤木克·木爾圖村368戶農民將自家耕地歸并整合,建立了1000畝的蔬菜種植基地。
“蔬菜基地以前采取傳統的種植方式,蔬菜產量低,品質不高,銷售不景氣,農民收入也差強人意。”荒地鄉農技站站長阿里木·克依木介紹說,以胡蘿卜為例,以前采用傳統的平地種植的方式,每畝地產量約兩噸,在現在采用了“起壟種植”技術后,現在每畝地產量達到3.5噸,僅種植胡蘿卜這一項,平均每家農戶的收入就從每年2000元增加到了3800元。
據了解,該鄉在發展蔬菜種植的同時,同步發展以小家禽、小家畜為主的“兩小養殖”和牛羊育肥,所產農家肥全部在蔬菜基地消化,不用化肥和農藥,保證了蔬菜綠色無公害。目前,該鄉已獲得自治區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證書,取得了疆內各大超市的“通行證”。
肉孜·阿不都熱依木是尤木克·木爾圖村的村民,也是第一批參與蔬菜基地種植的農戶,他正在地里拔蘿卜。肉孜·阿不都熱依木對筆者說,我自從按照鄉里教的技術種植后,家里的蔬菜長勢喜人。每到收獲季節,鄉里的“綠滿園”合作社、市里民生電子商務公司和市供銷社都在幫我們找銷路,我們什么都不用愁,家里的存折上的數字每年都在往上漲。他還向筆者展示了他家地里新鮮的大胡蘿卜。
“將來,荒地鄉將緊緊依托喀什市經濟大發展的趨勢,堅持走好“蔬菜致富”的路子,不斷引進新的技術和優良蔬菜品種,讓基地蔬菜產量更高,品種更多,以帶動全鄉的蔬菜種植業發展,讓所有農戶都能受益。”荒地鄉副鄉長劉生勇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