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鄉地處伏牛山南麓,素有“七水一山二分田”之稱,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主打“生態、高效”牌,通過生態農業項目,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著內鄉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扮靚山川
10月15日,在內鄉縣乍曲鄉清泉村,金燦燦的萬壽菊競相開放,村民們正忙著采摘。
“這頭茬菊花基本都開了,我雇了20多個人一起采摘,鄉里的菊花加工廠正等著收購呢!”內鄉縣乍曲鄉清泉村村民付紅敏今年種植了280多畝萬壽菊。鮮菊花畝產能達3噸以上,每畝效益將達2400元以上。
乍曲鄉的萬壽菊基地是內鄉縣與北京延慶縣對口協作項目,投資近5億元,項目完全建成后,乍曲將成為我國最大的萬壽菊基地,融合周邊吳埡石頭村等旅游資源,這里將成為集菊花綜合精深加工、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景觀基地。
“我們這里多山區丘陵地帶,種糧產量低,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涵養區,又要保護好生態,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乍曲鄉黨委成員賈紹峰說。
內鄉有句俗語稱“寧上七板夏、不去瓦廟乍(內鄉地名)”,乍曲鄉經濟基礎薄弱,而生態農業項目往往周期長,投入資金大,對農業生產技術和規模等條件要求較高,此次萬壽菊項目由北京美科爾公司加入提供技術和資金的支持,給了這里發展生態農業的機遇。
萬畝萬壽菊基地只是內鄉生態農業的一個縮影,放眼內鄉,依托工商資本和技術優勢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不在少數。
赤眉鎮琴溪湖茶葉基地的負責人謝建峰,他本身從事膠片產業,2011年開始,他投入1200萬元建設茶葉基地,下一步他還計劃將生態茶園擴大到1萬畝。同樣,河南福瑞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內鄉建設了金釵石斛和葡萄培育基地,浩林果業有限公司投資4000余萬元發展的萬余畝核桃基地……如今都已經成為內鄉縣生態農業的代表。各類資本注入生態農業項目,一片片荒山被耕耘成“綠園”,內鄉的生態農業一步步壯大起來。
“糧袋子”變成了“錢袋子”
工商資本的注入,不僅給了農戶家門口打工的機會,而且食品加工企業的落地也讓種糧大戶受了益。
“只要我們種植的產品質量達標,菊龍的收購價格會比市場價高出2分到3分錢,真正讓我們的‘糧袋子’轉變成了‘錢袋子’。”趙店鄉花洼村人朱海聽說,他今年不僅承包了千畝高標準良田,還托管了近1000畝,效益不錯。
鼓起“糧袋子”的同時,讓“糧袋子”變為“錢袋子”才能提升種糧人的積極性,為此內鄉縣積極拓展糧食生產鏈條,形成以菊龍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糧食生產加工鏈條,不僅增加了糧食的附加值,菊龍糧油采用的現代化種植技術也讓糧食產量有了保證。
在趙店鄉張莊村記者見到了菊龍糧油建設的標準化育秧基地,在這里一整套的標準化種植流程被樹立在田間地頭。
“我們購入了最先進的高速水稻插秧機和稻田旋耕機械,以有機產品的生產標準來進行水稻生產,加入我們合作社的農戶由我們提供統一的技術指導和技術支持,按照這一標準化流程來進行種植,糧食由我們統一收購。”菊龍糧油負責人岳少珂說。
眼下,稻浪泛金,機聲隆隆中金燦燦的稻谷正顆粒歸倉,岳少珂介紹,今年雨水充足,又是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