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走進中牟縣的田間地頭,抬眼望去,綠油油的蒜苗長勢喜人。
提起中牟,大蒜肯定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大蒜,無疑是中牟縣熠熠生輝的“金字招牌”、 獨具特色的“地域名片”。它在中牟農業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及“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的利好背景下,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問題有望得到破解。
一條消息顯示:10月16日,大蒜價格指數正式登錄新華大宗商品指數發布中心,此次大蒜價格指數的數據取值來自于河南省中牟縣、杞縣、蘭考縣等地的大蒜價格。同時,新華大宗河南運營中心總經理丁亞輝向記者透露,河南大蒜價格指數登錄新華大宗商品指數發布中心,標志著全國大蒜價格定價中心正在向河南靠攏,中國大蒜價格將逐步取得大蒜在世界范圍內的定價權與話語權。
面對洶涌而來的“互聯網+”技術革命帶來的農村、農業新變化, 中牟大蒜能華麗轉身、更好更快地走上人們的餐桌嗎?農民、合作社、政府部門等將如何應對?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蒜農固守傳統賣蒜模式
中牟縣種植大蒜的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生產技術和種植經驗的提升,全縣大蒜種植面積幾近飽和,趨于穩定。今年,全縣大蒜種植面積24.68萬畝,在全縣各鄉鎮(街道辦)均有分布,其中,早熟蒜9萬畝,晚熟蒜15.68萬畝。
因價廉物美,中牟大蒜曾獲馬來西亞博覽會金獎,被評為國家“三綠”工程蔬菜類十大暢銷品牌、河南省名牌農產品。其產品及加工產品保持著農業出口創匯的龍頭地位。主要以出口和國內銷售為主,出口國家主要為印尼、馬來西亞、烏克蘭、約旦等。
每年新蒜上市,中牟縣官渡鎮政府門前的老鄭汴路上,銷售高峰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蒜收購商排成長隊。
“前些日子,我往這兒一站,好些個人來問價格,現在有一兩個就不錯了。”正在這里賣蒜的官渡鎮王莊村的武振濤說,“我種了六七畝,這是最后一車,有兩千多斤,兩塊二毛九賣過,兩塊三毛五賣過,兩塊八也賣過,碰點兒哩。”
“咱老農民要想多見個錢兒,技術好還不中,還得有那個運氣,也就是‘種好不如賣巧’。”在一旁的年近六旬的官渡鎮鄭莊村村民張相紅接過話茬,“去年一塊六毛八沒賣,想著后頭能再高點,誰知道,一直往下落,最后到一塊三、一塊四,再落就扛不住了,沒法子,硬著頭皮也賣了。”
“是不是加入大蒜專業合作社會好點兒?”記者問。
“沒聽說過有這一項啊!況且,咱老百姓習慣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種,甭管啥合作社,俺們也不參加。”張相紅和武振濤的回答讓記者愕然。
“你知道互聯網嗎?怎么不利用網絡來賣呀?”記者問。
“知道倒是知道。哎呀,咱農民講個實惠,網上賣見不著現錢,不想討那個麻煩。”張相紅和武振濤依然微笑著說。
大蒜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能力有限
按照常理來講,農民加入合作社之后,一改單打獨斗局面,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諸多優勢,可以共迎互聯網+帶來的機遇。事實上,中牟縣大蒜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卻差強人意。
“為能更好地為合作社服務,按照要求,在工商局注冊后,需在農委備案,保守估計,成立合作社數量逾500家,中牟作為大蒜種植大縣,此類合作社數量占相當大的比重。”王文斌,中牟縣農委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辦公室副主任,工作第八個年頭,可謂對合作社工作“了如指掌”: “當初面對補貼誘惑,1/3成立后就不管了,1/3運行了,處于各顧各的狀態,1/3也運行了,一部分好一部分孬。”
對于合作社如此局面和狀態,王文斌分析認為,如果貴了賺錢了,有人干,便宜了賠本了,就沒人干了,樸實的農民不愿意風險共擔,加入的意愿并非想象中那么強烈,合作社難以正常運作,也就成為不爭的現實。
“現在沒有一家銀行可以以合作社名義放貸的,仍然是以個人名義采取抵押、擔保等形式進行。”王文斌告訴記者,“由于缺乏項目支撐,合作社的盈利也就無從談起;不像沿海城市,為推動合作社發展,一個鄉鎮可以對其補貼百萬資金;與北京更是沒法比,合作社作為正科級單位,大都是與互聯網結合度超高的頭腦靈光的大學生,而我們這里即使運行的合作社,年齡結構老化普遍嚴重,跟不上時代步伐,輻射帶動能力有限,作用發揮微乎其微。”
“農產品里的阿里巴巴”
對于新華大宗搭建的平臺,中牟冷藏保鮮協會會長劉少臣的看法顯得比較審慎,這主要源于2012年金鄉大蒜電子盤“崩盤”風波。
據了解,中牟縣冷藏保鮮協會成立于2004年10月,現有會員836人,會員單位涵蓋中牟縣域內157家冷藏保鮮庫和2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3年,中牟大蒜喜獲豐收,產量在31萬噸左右,但受大蒜產量增加和市場需求減少等因素的影響,大蒜大量滯銷,均價低至0.5元一斤,農民利益受到極大損失,協會會員的冷庫也出現了虧損。協會認識到,在新的市場競爭下,必須要把大蒜交易市場、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農民聯合起來。中農電商網應運而生。
中農電商網負責人劉力,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他告訴記者:“這是我們自主建立的電商網,是一個自主創新的農副產品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用一句俗話說就是‘買全國、賣全國’,這是一個‘農產品里的阿里巴巴’。”
據介紹,中農電商網農產品物聯網系統,目前是根植于冷藏保鮮協會的157家會員冷藏保鮮庫,主要包括倉儲量、庫存量、進庫數量、出庫數量、風機冷機開機量、室溫等功能,已經實現了電腦端和手機端的互通互聯,原來需要24小時不離人的冷庫管理,現在已可用手機隨時控制了。同時,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業績,比如協會擁有自主產權的基于視覺分析的溫度識別系統,在國內外都處于領先位置,在自動控制情況下,可以實現0.01度的識別,而其他一般的傳感器只能實現0.5度的識別。
劉少臣說,他們目前正在研發的農產品可追溯系統,主要是服務于農產品安全,可以追溯到一顆大蒜從進入冷庫到走向餐桌的過程,下一步將努力實現它從種到地里到走向餐桌的全過程。
蒜農渴望“觸網”
“我也聽說過中農電商網,現在都信息時代了,下一步準備好好學學,也準備借助電商平臺多見倆錢。鄰居說俺村馬上也要成立合作社,我要第一個加入。”張劉偉,中牟縣韓寺鎮大李莊村人,高中畢業,典型的80后,與一般傳統的農民相比,他有著強烈的“觸網”沖動。
“我種大蒜20多年了,掌柜的出去打工了,沒人手,今年就種了4畝,往年都種七八畝哩。”中牟縣官渡鎮大馬寨村的鄭長明說,“我不僅種蒜,還收別人蒜,今年收了百十噸,價格好,收入比前兩年強不少。對于電商這種模式,我可支持,最起碼信息更靈通了,選擇客商的余地更大了。”
從蒜農手里收蒜,然后等待“合適的時機”出手,賺取差價,這樣的群體在中牟為數不少,這種方式,他們稱之為“玩蒜”。
韓寺鎮大洪村43歲的李磊就是“蒜的玩家”之一。“我玩大蒜有15年了,從農民手里收過來,曬干、入冷庫,等待時機出手。今年我收了200多噸,賣早了,有點小后悔,賣時5800元一噸,現在頂到6200元一噸,少收入十來萬。”他告訴記者,“咱中牟冷藏保鮮協會成立的電商網,在我看來,是個大好事,渠道更暢通了,全國各地的客商都能聯系上,銷售途徑更多了。”
期待“互聯網+農產品”落地
中牟蒜農已經“觸網”,無疑前景美好。今年8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互聯網+農產品”推廣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所長、全國有機農業產業聯盟理事長王道龍說,“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農業的種植與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機遇。做線上和線下的貿易撮合,解決農產品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減少了每個環節的浪費,在保障農產品質量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農產品價值最大化和產品質量溯源查詢,這將是“互聯網+農產品”帶給廣大消費者最大的好處。
國務院參士、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志仁則指出,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三方面的機遇和挑戰。機遇表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公眾對食品消費升級及農業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創新驅動讓農業動力源發生變化,“互聯網+”的技術革命帶動農業發生變化;城鄉一體化、要素一體化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挑戰表現在:資源環境約束、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成本上升帶來農產品競爭力減弱。
中牟縣冷藏保鮮協會成立電商網,對整合當地資源和市場將起到很大推動作用,協會與蒜農雙方將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和發展前景。如今大蒜價格指數“出爐”可謂更進一步,今后,可依托電商網產品交易平臺,突破區域限制,由傳統的線下交易轉向線上交易,蒜農可告別“過山車”行情,為增收致富添加砝碼。
我們期待中牟“互聯網+農產品”快速落地,為中牟大蒜乃至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帶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