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人,在于有一支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才基礎和保障。”培育職業農民,重點要培育誰?筆者認為,必須把目光聚焦于35歲到50歲打工回鄉的青壯年農民。
為什么要聚焦外出打工回鄉的青壯年農民
35歲到50歲回鄉青壯年農民,這一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見多識廣、觀念新。35歲到50歲這部分打工回鄉的青壯年農民,通常經過多年城市或發達地區打工的浸潤,工業化、市場化、組織化理念已經深入骨髓,觀念具有了顛覆性改變,回到農村已不再甘心做一畝三分地、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追求十分迫切。
有家有口,責任感強。35歲以上年齡,已經承擔起家庭的重責,在職業選擇上逐漸務實,看重的不再只是職業外表的光鮮,而是職業的收入、對子女老人的照顧和各種各樣實實在在的東西。在性格上也已經成熟,不再追求生活上的熱熱鬧鬧,相互攀比的動機減少,能夠耐得住寂寞。農業作為與土地緊密聯系、需要單獨作業的產業,更適合這個年齡段的人。
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資金是困擾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經過在城市多年的打拼,35歲以上回鄉的青壯年農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于有效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家庭農場或經營其它產業。
熟悉農業農村,有較長時期服務農業?;剜l青年熟悉農業農村,與當地農民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比外來人口務農更宜于水土相符。在熟人社會的農村,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另外,從事農業沒有法定退休年齡,只要身體好、素質高就一樣能當好職業農民,外出打工農民即使50歲回鄉,也可以在農業領域再干20年。
外出打工青年回流農村已經初步顯現。如貴州省畢節市是典型的山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已經有約5%的外出打工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就業,約3%領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創辦了農業小微企業。
為什么部分青壯年農民選擇回鄉
常理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農民一窩蜂進城打工,根本在于城市是經濟、文化的“高處”,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掙錢容易;城市文化發達,生活現代,可以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物質和精神追求。但是,大家都往“高處”走,“高處”的人多了,環境就擁擠,人多、車多、房價高,生活就不那么方便了,勞動力需要贍養的人口如老人孩子進來就更不易。相對處于“低處”的農村,由于大量人口流向城市,村莊空心了,人口減少了,空氣清新了。物以稀為貴,勞動力價格上來了,“低處”也顯得不那么低了,自然有人就想回來了。
年輕人家庭沒負擔,了無牽掛,充滿了對繁華世界的憧憬、創業致富的追求、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城市的就業機遇、經濟文化、政治的繁榮,自然是希望的高處,是人生的首選。到了35歲以上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加重;性格已趨于成熟,對職業和居所的選擇已漸務實,對高處的看法也在改變,當然因個體情況不同有差別。小部分在城市已經打下了一片天地,有房有車有事業,自然愿意在城市繼續干下去;一部分仍然在城市彷徨和求索,尋找新的致富機會;也有一部分厭倦了城市環境擁擠、居無定所、骨肉分離甚至遭人白眼的生活,看到農村農業的新機遇,愿意回到農村尋找新的事業。
過去農民離鄉進城,主要因為農村人口眾多,土地規模小,經營農業效益低,農民收入上不去?,F在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大批農民轉移進城,為集中流轉土地、擴大經營規模留下了空間;農業政策扶持力度大,減少了經營成本,提升了農業效益,回鄉青年農民適度經營農業完全可能得到體面的收入。
只要城鄉的大門打開著,只要城鄉統籌的方略保持不變,農民仍會大批進城,但是,也有不少農民選擇回鄉創業。
怎樣培育回鄉青壯年農民成為職業農民
加大對返鄉創業農民的培育力度,使之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一是要有職業農民成長壯大的環境;二是要有回鄉青壯年農民接受教育、提高技能的條件。
營造職業農民隊伍成長壯大的環境,從根本上講,就是要讓職業農民這一群體有穩定的、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的收入。如果農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的收入,少數農民就不愿意離鄉背井、蝸居城市,誰來種地就不會成問題。至于誰去做職業農民,交給市場、交給農民自己去選擇。農民為什么不能取得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的收益?核心是農業的經營規模小,農業勞動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培育職業農民在配套政策上,必須從三個方面著力。
首先是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解決農業經營規模小的問題。職業農民要獲得相當的收入,必須具有一定的土地經營規模。土地流轉僅僅停留在農民自發的層面還不夠,供求信息不對稱,流入戶、流出戶之間談判成本高,必須有政策和項目支持。通過土地登記、確權、頒證,讓外出打工農民感覺到把土地流轉出去更合算,安心把土地流轉出去。在縣鄉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平臺,鼓勵農民在公開市場按照自愿、公平、公開的原則流轉土地,減少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
二是合理的農業扶持政策。有了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仍然不能有效解決職業農民的穩定收益問題,因為流轉土地要付費,而且近幾年土地流轉費用一直看漲。現行的種糧補貼政策,實際上是對承包權的補貼,對擁有土地承包權農民的剛性收益補助,土地的實際經營者沒有得到。除去支付土地流轉費用,還要支付對細碎化土地的田壩平整、農田整理等費用,職業農民從規模收益上取得超額收益,已經所剩無幾甚至入不敷出。在農業扶持政策的設計上,要加大針對農業經營權的補貼,實現誰種地、誰受益;還要加大對土地整理和農田水利建設的支持,減少職業農民的前期投入。通過政策性的有增有減,使職業農民有望得到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的收入。
三是金融扶持政策。資金是職業農民經營創業的瓶頸,可以通過政策性擔保、農房抵押、流轉土地抵押等手段鼓勵金融機構向農民貸款,幫助職業農民完成農業創業的第一桶金。
把外出務工回鄉的青壯年農民培養成職業農民,還需要提供接受教育、提升技能的基礎條件和相應的支助政策。作為以農為業、以農為生、有家有業的社會群體,職業農民在教育培訓的要求上已經不同于兼業的普通農民和剛剛離校的初高中畢業生,具有更強的系統性、實踐性、彈性學習和政策支助要求。
系統性要求。職業農民不僅要知道農業技術和經營怎么做、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系統性學習和訓練,有助于職業農民應對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變化,舉一反三,總結規律,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行家里手。既往那種一技一培的應急式培訓已難以滿足職業農民的要求。
實踐性要求。職業農民要能動手,善操作。農業作為培育和采集生物生長果實的產業,氣候、環境對農業生產的操作有著較大的影響,教學的實踐性要求高,僅僅講解理論、黑板教學遠遠不夠,要通過在園區、企業、基地辦班的方式,聘請在農業生產經營第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來授課,結合實地觀摩,現場指導,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彈性學習要求。成年農民要養家糊口,不可能像初高中畢業生那樣接受全日制學習。必須實行彈性學制、半農半學、工學結合,逐步形成因人因地、寬時限、重實踐、結總賬的教學考核體系。
政策支助要求。農民參加學習要付出誤工成本、交通成本、甚至食宿成本,以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每日要200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其它學習費用還要更多。高昂的學習費用、有限的支付能力,職業農民參加培訓國家必須給予更多的政策性支助。
目前,職業農民培養的政策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在支助政策上尚無全局性的突破,必須按照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加緊調研論證,及早推出全面的支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