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西充縣西南方向、距離縣城20公里的東岱鄉地處偏遠,資源匱乏。近年來,該鄉通過盤活撂荒地、發展家庭農場、成立專業合作社,搞特色種養業,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辦家庭農場 種綠色蔬菜
10月8日一大早,王德陽就和妻子來到菜地,在露水未干前采摘新鮮的番茄、茄子等蔬菜(如圖)。前一天,南充的客商已和他聯系好,要來買一車蔬菜。上午8時,客商開著貨車準時來到王德陽的菜地旁。王德陽將已裝筐的蔬菜當著客商的面過秤,再一筐筐搬上車。8時30分,按事先約定好的收購價,客商把錢交到王德陽的手上。
王德陽是東岱鄉八角亭村人,搞蔬菜種植已有8年,最初只是小打小鬧,沒掙到錢。2013年,東岱鄉的干部到村里動員村民流轉撂荒土地,王德陽流轉了10多畝。2014年,王德陽擴大種植規模,又流轉撂荒地140余畝,并在鄉干部的幫助下,成立了“北園春”家庭農場。
“當時,撂荒地里雜草叢生,看著令人心痛。”王德陽說,他和妻子一鋤鋤開荒種菜。在夫妻倆的辛勤勞動下,一排排綠油油的蔬菜取代了雜草,夫妻倆的錢包也漸漸鼓了起來。“今年的純收入有望達到30萬元。”王德陽說,發展家庭農場得到了東岱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鄉干部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在種植技術、農耕器械、銷售渠道等方面給予支持。如今,“北園春”家庭農場常年聘用10余名村民,每人每年有1萬多元的收入。
“種植蔬菜用的都是農家肥,銷路不成問題。”王德陽說,“每個商販我最多只賣3筐菜,因為要買我的菜的商販太多了。”
成立合作社 養放心香豬
除了種蔬菜,王德陽家還養了5頭土黑香豬,賣相不好的蔬菜就拿來喂豬。“主要喂蔬菜和玉米等,不用任何添加劑。”王德陽說,在東岱鄉,喂養土黑香豬的農戶都堅守一個最基本原則———純糧食喂養,不摻雜任何添加劑。
據介紹,去年,東岱鄉干部多次到八角亭村調研,與村民探討如何發展特色種養業。最終,決定在該村試點飼養肉嫩味香的土黑香豬。
“土黑香豬不以重量取勝,養殖時間相對較長,需8個月,最初很多村民都不愿意養。”八角亭村村委會主任龐成杰說,看到村里飼養的第一批土黑香豬賣了好價錢后,許多村民才加入進來,“生豬每公斤30元左右,豬肉每公斤在50元左右,因肉質好、不油膩,很受歡迎。”
龐成杰介紹,該村有83戶村民飼養土黑香豬,“豬還沒有長大,村里就已接到40多筆訂單,銷路不成問題。”
今年4月,八角亭村成立了東岱太堡土黑香豬專業合作社,下設財務、技術、防疫、銷售、監管5個專門小組,為社員提供生豬收購、銷售、養殖技術咨詢等服務。
“為保證土黑香豬的品質,樹立品牌,每月不定期檢查一次,看是否有社員給豬喂添加劑。”龐成杰說,一旦查出有人在豬食中加入添加劑,立即取消其社員資格,“合作社給予每頭小豬的380元補貼也將被追回。”
如今,想要加入專業合作社的農戶越來越多。東岱鄉計劃將八角亭村周邊的幾個村連片打造成土黑香豬養殖基地。“還計劃安裝監控系統,可適時察看土黑香豬的喂養實況,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豬肉。”該鄉黨委書記羅云標說。
盤活撂荒地 實現共贏
目前,東岱鄉注冊成立的家庭農場有16戶、專業合作社5個、生豬養殖大戶5戶,流轉撂荒地2000余畝,80%的撂荒地被盤活。如今,該鄉已形成以蠶桑、生豬、獺兔、蔬菜等為主的優勢產業。
為服務好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確保村民脫貧致富,該鄉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為組長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把發展家庭農場、解決土地撂荒的成績列入鄉村干部的年度目標考核內容,積極引導“有能力、有資金”的農民成立家庭農場,流轉土地發展特色種養業,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羅云標告訴記者,東岱鄉將繼續推行“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模式,做好產業培育工作,計劃新增家庭農場5戶,種植土豆500畝。同時,大力發展東岱土雞蛋和土黑香豬產業,讓每一寸土地都發揮效益。除此之外,還將以村為單位,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建立分紅機制,既盤活撂荒土地,又讓群眾業主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