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出“瑞陽”的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首席專家趙政陽教授和他的團隊,花了10多年時間搞出來的優質紅色晚熟蘋果新品種。這是繼“秦冠”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蘋果自主品種選育方面取得的又一項重要突破。
“這蘋果嘹咋咧,好吃、高產,好管理。”白水果農曹謝虎雙手背在后面,望著那掛滿枝頭的紅彤彤的蘋果,盤算著今年的收成。曹謝虎那身份可不一般,登過美國哈佛大講堂;他種的蘋果那身世也不簡單,爹是富士娘是秦冠,自個大名叫“瑞陽”。
“我也要育出自己的好品種”
上世紀60年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育成“秦冠”蘋果,并于七八十年代在我國大面積示范推廣,讓咱老百姓吃上了我們國家自主選育的蘋果。目前,“秦冠”仍是我國自育蘋果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秦冠”蘋果豐產、抗病、易管理、耐貯藏,但最大的缺點就是口感不佳,而品質好卻是‘富士’最大的優點。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日本紅富士后,紅富士逐漸成為我國及陜西省第一大主栽品種,目前所占比例達70%。
長期被一個日本品種占據國內蘋果種植最大的面積和市場,趙政陽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培育出一個既有“秦冠”豐產性、又兼具富士品質,能夠替代紅富士的新品種。1997年,趙政陽帶領他的團隊,一步一步經過認真總結、分析,開始探索‘少組合、大群體’的現代蘋果高效育種技術新體系。
2004年,趙政陽以“秦冠”、“富士”為親本雜交,歷經10余年艱辛,終于育出了蘋果新品種——“瑞陽”,并于今年1月通過陜西省果樹品種委員會審定。其豐產抗病,易栽培,耐貯藏,品質接近富士,可以說,綜合了“秦冠”和“富士”的諸多優良性狀。在陜西渭北、陜北地區及同類生態區發展前景廣闊,有望成為黃土高原產區蘋果更新換代最具潛力的主栽品種。
與“瑞陽”一起通過審定的,還有“瑞雪”,是優質黃色晚熟蘋果品種。目前市場上蘋果大多是紅色品種,黃色品種稀少。黃色代表品種中,金冠(黃元帥)香氣濃,但易感果銹、不耐貯藏;王林品質優,但果點大、果實外觀差。這成為趙政陽決定培育好看、好吃、耐貯藏、豐產性又強的黃色蘋果新品種的主因。
從2002年開始,趙政陽和他的團隊由“秦富1號”和“粉紅女士”雜交選育,歷經14年培育出了優質黃色晚熟新品種——“瑞雪”,有望成為我國優質晚熟黃色品種的換代品種。“‘瑞陽’‘瑞雪’的育成,只是我們在蘋果育種道路上的一個階段。我和我的團隊還會繼續努力,繼續走好這條路,育出中國優質蘋果系列新品種。”
“要真正做到百姓滿意,政府滿意”
200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正式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在陜西白水建立首個校外試驗示范基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拉開了大學服務地方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大幕。
一直從事蘋果研究的趙政陽,被學校聘請為白水站的首席專家。“陜西是中國第一蘋果生產大省,蘋果是陜西黃土高原旱區優勢農產品,我有責任讓蘋果大省變為強省,讓咱陜西的蘋果走出陜西,走向世界。”懷著這樣的目標,趙政陽在白水一干就是10年整。
當時的白水果業,受困于果樹早期落葉病和腐爛病,處于苦苦掙扎階段,許多果農也對蘋果失去了信心,甚至挖樹都成了“時尚”。針對這種情況,趙政陽和他的團隊經過認真調研,實施了蘋果產業科技示范與科技入戶工程。
根據實際情況,白水蘋果試驗站采取“1+4+4”模式(即學校1名專家帶4名縣級技術干部和4名鄉級技術人員),以示范園建設為突破口,有針對性地推廣成齡果園“提質增效”、蘋果旱地矮化高效栽培、有機蘋果栽培及生態果園建設、蘋果新優品種推廣及高接換種等技術,促進了白水蘋果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白水蘋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0年間,白水縣的蘋果產業規模從42萬畝發展到55萬畝,產值從2005年的5.25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36億元,60%以上的果農戶畝收入超萬元。
果農曹謝虎,從90年代就種蘋果,卻一直沒賺到錢。2005年后,曹謝虎在西農專家的指導下,從改造自家果園開始,一步步脫貧致富。2010年還代表陜西果農赴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并做了《科學務果改變了我的生活》演講,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如今的曹謝虎,不僅是高級農民技師,還是白水仙果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年純收入超過100萬元。
“白水蘋果試驗站建站的10年,也是我們努力探索‘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的10年。我們將圍繞建設“百年老站”的目標,繼續服務區域主導產業、開展科學研究,真正做到百姓滿意、政府滿意。”趙政陽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