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要開箱檢查,及時整理蜂巢。防止巢蟲病發生……”金秋時節,武平縣萬安鄉農村青年鐘晚生來到十方鎮鮮水村殘疾養殖戶林小光的養蜂場,手把手傳授著養蜂技術。記者昨日獲悉,從一個無業殘疾人到辦起養蜂場,如今得益于鐘晚生的支持,林小光每年的純收入達2萬多元。
以前,雙腿殘疾的林小光生活過得一直很清苦。去年,他哥哥幫助其聯系上了養蜂大戶鐘晚生,請求申請加入他的養蜂合作社。了解情況后,鐘晚生滿口答應。看到林小光家庭的困難,鐘晚生便幫他爭取殘聯扶助優惠政策,讓他辦起了自己的養蜂場,并幫助其解決養蜂過程中的各種難題。
今年32歲的鐘晚生,6年前曾開過挖掘機,辦過石材廠。就在生意正紅火時,2008年,他卻作出了另一番決定,返鄉與哥哥一起創辦蜂業公司。為盡快掌握養蜂技術,他先報名參加了農村青年創業培訓班,而后再一邊學習一邊摸索,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改良、馴化蜜蜂品種。
幾年后,他還領頭創建養蜂專業合作社,帶領30多名社員一起奔富路。2010年,在自己養蜂致富的同時,鐘晚生發現身邊還有不少殘疾人,因身體不便,很難找到一份謀生的工作。為了帶動他們致富,當年9月,鐘晚生主動和縣殘聯簽訂共同扶助殘疾人養蜂協議,為有意向發展養蜂業的殘疾人提供技術和蜂種,保價回收社員蜂蜜。
中堡鎮中堡村村民石峰,夫妻倆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家境非常困難。鐘晚生得知情況后,主動找到他們,并先安排到自己的養蜂基地上班,時不時教他們蜂場管理和養殖技術。今年春,鐘晚生便鼓勵石峰自主創業,并幫助辦理扶助項目。于是,石峰按優惠政策購買回蜂群50箱,辦起了自己的養蜂場。幾個月后,他的蜂場就開始產蜜,目前已收蜜600多斤,凈掙3萬多元。
成立養蜂合作社后,鐘晚生不但更加勤于鉆研養蜂技術,還通過采用“合作社+基地+蜂農”經營管理模式,進一步扶持殘疾人養蜂,為他們提供技術和蜂種,幫助解決蜂蜜銷售問題。如今,在他的“甜蜜”事業帶動下,合作社成員從最初30人發展到158人,其中有123名貧困殘疾人加入了蜜蜂養殖業,并帶動周邊520多戶農戶養蜂,涉及全縣14個鄉鎮、60多個行政村,扶持發展殘疾人養蜂基地128個,擁有中華蜜蜂6000余群,年產蜂蜜65噸以上,產值達500余萬元,可實現貧困殘疾人養蜂戶年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