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畝的山壟田里,一人多高、翠綠的茭白“織”就了一片綠色的“青紗帳”,七八月份正是茭白進入孕茭時期,遠遠就看到有十幾個農民正在田間對茭白進行全面剝除無效分蘗和枯黃病葉等工作。這是近日筆者在建寧縣里心鎮巖上村等地的茭白種植集中區看到的場景。
一同前行的茭白合作社戴文城理事長告訴我們:“你看這綠油油的一大片,可都是今年我們村的致富‘寶貝’,都是我們二月份從浙江引進的優質、高產茭白。”
這遠在幾百公里外的茭白,為何會選擇落戶建寧里心巖上村,為何要選擇這些曾經無人問津的山壟田?
巖上村海拔700多米, 有600多人口,其中有一半的青壯年在外務工,青壯年勞動力缺失,地處高寒山區,但水質清澈、無污染、生態環境好。由于氣溫、水溫偏低等原因,種植水稻、煙葉等作物經濟效益不高,一些耕作條件差的山壟田慢慢地荒廢了。
2014年,建寧縣國土資源局把這些山壟田列入土地整理項目,規模926畝,項目建成后,可增加耕地面積92畝,通過整理,將過去高低起伏、大小不一的田丘整成方正的田塊,并配套田間道路、灌排渠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現代農田耕作要求。項目于2014年11月開始施工,預計今年底可全面完工。
看到這個利好的工程開工建設,如何把這些快整理好的耕地利用起來,更好地抓住商機,創造經濟效益,這是巖上村村民戴文城十分關注的。
其實早在2014年,戴文城在電視上看到高山冷水種茭白這一節目后,就有了引進茭白種植的心思。去年底,看到又開始的土地整理,更是下了決心引進茭白種植。
今年初,鎮里組織幾位種植戶到浙江考察,從浙江磐安縣引進茭白種苗,并與磐安當地的公司簽訂茭白回收合同。在鎮、村的協調幫助下,戴文城以每畝400元的價格,將巖上村480畝土地通過流轉進行茭白種植。
“我們引進的茭白,比較適合高山冷水山壟田,土地整理后山壟田機耕道變寬了,對種植茭白非常有利,而且目前山壟田田租更便宜,到了明年整理好以后,每畝田租要貴上100多元。”戴文城告訴我們。“茭白種植,對田塊要求不高,并且生長周期短,適合高山冷水種植。每年3月份種下去,7月下旬部分茭白可以采收,8月份即可全面采收。在這期間,只需要施兩次肥,管理比較粗放。”
采訪中,戴文城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每畝茭白可產2000公斤左右,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按訂單收購價格每公斤純利1.5元計算,每畝純利潤達3000多元。
相比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種植茭白周期短,效益更高。茭白8月份收獲以后,還可再利用種植卷心菜、芥菜,以每公斤0.52元的保護價賣給江西南豐的泡菜企業,每畝地可收入1600余元。
臨走時,戴文城也告訴我們一個擔憂,那就是整理好的山壟田,路通了田平了渠暢了,明年的田租肯定要上漲,不知道還能不能流轉到那么大面積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