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第五個中國統計開放日來臨之際,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統計人員走進田間地頭,真實感受秋糧產量測算的整個過程。
上午10時,太陽火辣辣地照著,在長安區馬王街道馬王村一抽樣玉米地里,統計調查人員先拿卷尺測量出一個長3.33米(10尺),寬2尺,總面積約20平方尺的“小樣田”,輔調員白軍利認真地數了數這塊地里的玉米穗(株)數,然后又從中選擇一個玉米棒子,再仔細數了一下這個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11株玉米穗,每穗420粒!”白軍利大聲唱數。
這是在提前選定的樣本田內查穗數粒,是測算糧食產量的重要基礎步驟。據了解,一塊樣本田需放置這樣3個小樣本,僅馬王村有樣本田303畝,長安區有10個馬王村這樣的糧食作物樣本點,測完一個樣本點需3個工作日。
查穗數粒結束后,調查人員將通過穗數、粒數和千粒重(測產時估計千粒重,實產時稱量千粒重)立即進行匯總計算,推算出今年玉米畝產量。經查測,馬王村畝穗數3350穗,平均每穗329粒,預計千粒克重345克,推算畝產380.2公斤。而這還只是農作物收獲前10-15天的預測。
在農作物成熟前3-4天,調查員或輔調員還要直接進入調查地塊,在收獲季節對小樣本內的小麥或玉米等作物進行收割,將收割的樣本脫粒、晾曬,統一稱重,測定含水率和雜質率。另外,在收割的地塊中科學放置一定數量的樣本,計算收割時平均每畝的割、拉、打損失量,對運輸和脫粒過程中的損失量做出估計。上述損失量的合計就是平均每畝的扣損量,這樣才能計算出最終的該作物實際畝產。實割實測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按照準確劃定的實割區域精心收割,既不遺漏區域內每一穗,也不多收區域外的一個穗,同時確保脫盡每穗糧食,確保每粒糧食不遺失。
當前,隨著秋糧收獲季節的到來,全省400多名調查員已紛紛深入田間地頭,科學抽樣調查秋糧產量,推算今年全省秋糧單產和總產。
據了解,陜西省糧食統計分為夏收糧食和秋收糧食。陜西省現有36個農產量調查縣(區)。每個區(縣)平均畝產量測算完成后,經過計算機匯總計算出全省平均畝產量。然后,根據全省布控的245個農產量調查點各類糧食播種面積增減變化和種植結構調整變化幅度,再以農業普查糧食播種面積為基數推斷全省各類糧食播種面積,乘以平均畝產量,加總即可得出全省糧食總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