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魚米之鄉”和“長江之腎”美稱的洞庭湖,一場前所未有的“水危機”正在襲來。
近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開“洞庭湖水環境”專題座談會。因長期跟蹤報道洞庭湖水環境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被特別邀請出席。來自湖南省水利、發改、環保、財政和農業等部門的負責人以及環洞庭湖岳陽、常德、益陽三市的黨政領導紛紛發言,主題只有一個,即如何應對日益嚴峻的洞庭湖“水危機”。
長期以來,洞庭湖的水生態環境不僅影響著沿湖上千萬人口的生產生活,更對維系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
盡管國家和湖南省對洞庭湖水生態環境問題高度重視,曾多次采取專項整治遏制湖區水環境惡化的趨勢,但長期以來“固化”形成的湖區發展模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治理與污染的賽跑中,洞庭湖水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房前屋后都是水,就是不能喝
位于洞庭湖腹地的南縣因海拔低被稱為洞庭湖的“鍋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十年九澇”的南縣如今卻屢屢遭遇缺水危機。在南縣華閣鎮,當地為了開采地下水源,打井打到了地下150米。
類似的飲水難題,只是洞庭湖區的冰山一角。據湖南水利廳提供的數據,在整個洞庭湖區,此前納入國家規劃的飲水不安全人口832.1萬人。近幾年,隨著水環境日益惡化,湖區規劃外又新增了255.68萬人需要解決安全飲水問題。
記者從湖南省水利廳了解到,近十年來,為了解決湖區的飲水難題,各級財政在湖區累計投入36.48億元,興建各類農村供水工程3093處,初步解決722.3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雖然“人飲工程”解決了大部分湖區居民飲水問題,但業內人士對湖區未來的安全飲水仍憂心忡忡,他們認為湖區安全飲水依然危機重重。
湖南省洞庭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提供的多年監測數據顯示,從2013年起洞庭湖出口斷面再度出現五類水質。而長期的趨勢分析也顯示洞庭湖整體水質在惡化。1990年至2002年,洞庭湖湖體、出湖口斷面各時段水質中,二至三類水質占比為37%,四、五類分別占53%和10%,沒有出現過劣五類水質;而在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中,劣五類水質占比已達到5%,四、五類水質分別為49%和46%,二、三類水質斷面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