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看著一箱箱生姜被商販“搶走”,瀘州市納溪區渠壩鎮九君村的左永福高興得合不攏嘴。他說,今年氣候好,試種的8畝菜姜和8畝姜種獲豐收,菜姜畝產達8000公斤,每畝純收入在2.5萬元左右,16畝生姜收入30萬元不成問題。除了自己掙了錢,左永福還帶動當地發展了幾百畝生姜,帶動了60多戶村民種姜致富。
有眼光
建筑老板返鄉種生姜
左永福今年46歲,前些年一直在樂山、宜賓等地從事建筑業。一次偶然的機會,左永福發現樂山犍為縣生姜種植業不僅紅火,種植收入也很可觀,種植戶每年收入多則幾十萬元,少則也有六七萬元,而且不愁銷路。
“我們家鄉的土質和這里的土質也差不多,是否適合種植生姜呢?”2014年6月,左永福返鄉帶了一把泥土回犍為,請基地生姜種植專家做化驗對比,檢測后發現九君村的土質很適合種植生姜。同時,左永福打聽到,同村的蔣權友在宜賓從事生姜種植多年,對生姜種植、管理和銷售都很在行。
“村里沒有主導產業,鄉鄰都外出打工了,有大片土地適合種植生姜,我們回去試種,成功后再帶領村民種植。”左永福和蔣權友不謀而合,2013年9月返鄉,利用自家土地各試種近20畝生姜,其中菜姜25畝,種姜15畝左右。“去年9月種植的菜姜,長勢好產量高,畝產在7500公斤左右,12元一公斤還很搶手。”左永福說,生姜采挖時地里很熱鬧,許多聞訊而來的銷購商都來搶購和預訂。
蔣權友說,自家采挖生姜時,天天都有村民來圍觀,他們聊的最多的一個話題是:沒想這樣的泥沙也能種出這么好的生姜,明年考慮跟著一起干。
有策略
信息上網吸引經銷商
2014年,在左永福的帶領下,九君村陳祖權等20多戶村民紛紛利用自己田地種植生姜。種植期間,左永福和蔣權友不僅提供種姜,還全程免費作技術指導,讓村民都享受生姜種植帶來的好 “錢景”。2014年,九君村生姜種植面積200畝,產值近400萬元。
“生姜之所以賣得好,還得益于我們獨特的營銷方式。”左福權說,去年他把生姜種植過程和生長情況掛上網后,吸引了一大批購銷商前來實地查看,不少購銷商與姜農協商,一次性買斷生姜收獲權,實行“包畝”收購,讓村民實現無憂種植。
今年生姜剛開始收獲,購銷商就已經趕到地頭,跟姜農談妥價格,簽訂合同,預付定金。由于管理到位,九君村的生姜鮮辣脆嫩,很受消費者喜愛,也受到購銷商青睞,剛從地里挖起來的帶泥姜,也要賣到每公斤12元左右。
陳祖權是九君村生姜種植的受益戶之一,他今年種植了6畝菜姜,一位瀘州商販以每畝1.5萬元的價格全部 “包畝”收購,菜姜還在地頭,9萬元現金便進入腰包。
眼下,姜農們集思廣益,總結出了輪作高產法。“這片地今年種生姜,明年種白芷,病蟲害少,產量也高。”九君村生姜種植戶代表蔣興友說,各戶種植面積2—10畝不等,再加上間種白芷和蒜薹、大蔥、土豆、芋頭等,預計全村有60戶的村民,年收入在5—10萬元之間。
有計劃
成立合作社壯大姜產業
“從現在來看,種植生姜的前景很不錯,我計劃明年再發展200畝生姜,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嘗到甜頭的左永福對生姜產業信心十足。他說眼下正在籌劃成立生姜種植合作社,創辦家庭農場,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壯大產業。
“目前種姜的市場行情也不錯,每公斤達10元。”左永福經過市場考察發現,生姜收獲后還可以先放入地窖 “回茬”,存放時間可達一至二年,既可以留作姜種,又可以規避市場風險,如果來年行情更好,還可以賺得更多。
目前,在左永福和蔣權友的姜地里,每天都有10多個村民在采挖生姜,他們手法利落,效率極高,清洗好的生姜都放在地邊等商家來裝運。而這些務工的村民,每天可以掙100元至200元不等的勞務費。左永福說,看到周邊村民在自己的帶領下念活了生姜致富經,自己比掙了大錢更高興。
編后
種植業有個不能忽視的風險,就是市場供求關系。品質好的生姜固然搶手,然而市場需求總體是相對穩定的,一味的追求數量,很可能導致供過于求,產生濫市滯銷。作為有眼光、有策略、有計劃的“三有”老板,左永福應該會考慮到這些,投放地窖“回茬”固然是一個辦法,然而小編認為,延長產業鏈,實行精加工,擴大消費者群體,才是壯大產業的根本。形成穩定的供求關系,才能帶村民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