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道,豬肝,是上海人餐桌上的重要角色,也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從2010年起,本報連年關注地下豬內臟黑市“痼疾”現象,歷經多次暗訪曝光和追根溯源,努力為市民能吃上放心豬肝而奔走。昨天,記者從市農業部門獲悉最新消息,全市10家生豬屠宰場全部實現豬肝預包裝出場和購銷企業備案登記的“雙保險”制度,困擾多年的生豬屠宰環節已基本解決了食品安全源頭問題。
豬內臟預包裝列為檢查大項目
“鹽酸克倫特羅、沙丁、萊克,批批要檢,宰殺后每頭豬對應的內臟要做到100%檢測過關。”一大早,屠宰場里已忙得熱氣騰騰,來自市動物衛監所和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的執法人員已經擼著袖子干了一整夜,一包包過了關的豬內臟被傳送到預包裝流水線上。這是位于嘉定區的五豐上食和裕農屠宰場。今年7月本報又一次暗訪華江路內臟黑市后,相關線索曾指向,部分黑市內臟或從兩家嘉定屠宰場流出。
“《勞動報》報道后,我們對兩家屠宰場開展了連續性檢查監督。”嘉定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負責人表示,嘉定每天生豬屠宰量占全市一半,從這里流出的每一只豬肝的來龍去脈現在他們都摸得門清。根據農業部門規定,兩家屠宰場每天對入場生豬按照自檢5%、抽檢5%的比例,對每個批次進行檢測。區執法大隊每周入場“飛行抽檢”2天,市動物衛監所按季度開展抽查。“這項制度不是臨時性措施,是長效舉措。”這位負責人表示。
“每天產出16噸豬內臟,其中銷往超市賣場近2噸,其他全部進入批發市場。”五豐上食副總經理劉勇出示了厚厚一本賬。賬本上,登記了所有來這家屠宰場拿貨的批發和分銷企業的名單,總計40家。“40家單位全部在農委備案了。”劉勇表示,對于沒有備案的企業,他們保證不供貨。
“來拿貨的單位,我們一律要查看營業執照、食品衛生許可證和攤位地址,開出去的每一張檢疫合格證明都寫清楚抬頭,絕不讓商販‘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裕農屠宰場負責人張輝表示,他這里經備案的批發分銷企業一共63家,場里現在安排了20多個保安,所有來拉貨的車做到“逐車檢查”,只要看到有沒包裝的散裝內臟就不放行,“連每輛車的冷鏈設備都要檢查,沒有冰水不給拿貨。”張輝表示,只要從裕農出去的一二級批發分銷商,他可以確保提供預包裝、可溯源的豬內臟。
市農業部門表示,全市10家生豬屠宰場已全部完成檢查和監督,已將豬內臟預包裝問題列為和瘦肉精并重的檢查大項目。同時,全市所有指定道口也完成了清查,保證不放進一只沒有“身份”的黑豬肝。
4年連續報道層層推動落實
2008年起,上海市實施《上海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對生豬肉屠宰規范化流程、豬內臟處理都有了明文規定。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相關食品安全法規的“落地”執行面臨重重困難。
2010年夏,本報根據市民舉報,暗訪曝光了普陀區中江路豬內臟黑市。稿件見報后引起強烈反響,針對黑市攤販流動作案的特征,普陀區開始試點錯時監管新模式。2011年,本報繼續聚焦這一黑市的回潮現象,推動相關部門開始反思源頭管理問題。此后,伴隨著曹安路市場搬遷,寄生于大型批發市場的中江路黑市攤販作鳥獸散。但不久,隨著華江路批發市場運營,部分不法攤販輾轉遷至華江大橋上。這一次,又帶來了跨區監管的難題。
從2014年起,本著一定要確保市民吃上放心豬內臟的宗旨,本報又將監督的目光聚焦華江大橋,并明確提出了實施豬肝預包裝的必要性。當年的報道催生了跨區交叉監管的新執法思路。今年5月,為解決豬肝預包裝問題,市食藥監、農委、商務委、城管局等四部門經多次磋商,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生豬內臟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若干意見》,再次明確豬內臟必須帶包裝銷售,并規范了執法和監督的主體責任部門。7月,據讀者舉報,本報再度報道黑市去而又返的監管難題。此后,多部門幾經緊急會商研究。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屠宰是各個問題第一環,解決源頭上的屠宰亂象,整個市場鏈清理才能真正見效。農業部門向本報表示,徹底解決溯源問題,主要采取兩大措施:一是落實瘦肉精檢驗、衛生檢疫和預包裝檢查同步;二是完全實施動物產品批發分銷企業集中備案制度,沒有備案一票否決。截至目前,僅嘉定區就已完成50家批發企業、43家分銷企業的備案,下一步將推出“黑名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