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筆者來到竹山縣深河鄉井泉村,映入眼簾的是寬闊平整的馬路,干凈整潔的民居和一個個小型垃圾池。據了解,目前井泉村共建有小型垃圾池100個。
72歲的魏遠華是井泉村年齡最大的義務保潔員。“我們村有200多名義務保潔員,共負責4條通村水泥路的清潔衛生工作,不要政府一分錢。村里還實行門前‘三包’制,現在家家戶戶門前可干凈了。”魏遠華對筆者說。
來到城關鎮劉家山村村民范立國家,院子收拾得整潔干凈。說起生態家園建設給村里帶來的變化,范立國深有感觸:“以前村里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垃圾,如今家門口有了垃圾池,每天都有保潔員來打掃衛生,環境整潔了,空氣清新了,人的心情也變得更敞亮了。”
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如何保護水源?竹山農村地形復雜,人口密度、產業特色各不相同,該縣注重將村莊特色產業與水源保護相結合,走生態循環發展之路。溢水鎮華家灣村有一個養殖小區,村里將養殖小區排出的豬糞和村內生活污水統一納入排污管道,作為沼氣發酵的原料。經處理,污水轉化成沼液、沼渣,通過管道輸送到村里的千畝大棚蔬菜示范園作為肥料。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善武告訴筆者,污水處理工程實施后,村里環境全面改善,以觀光農業為主的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
據悉,竹山自開展生態家園創建以來,共投入億元資金,新建56個農村新型社區,擴建改造庸派特色民居2萬余戶,培植生態文明示范院100多個,完成8條河道治理任務,新建人工濕地1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