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歲的劉存福是個精明的漢子,他還是東岔小紅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劉存福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村民剡銀輝家里,剡大娘告訴記者:“兒子長年在外跑貨車,家里就我、兒媳婦和孫子,干不了重體力活,村上就動員我們種柴胡,成本少,好作務。今年有1畝多柴胡可以收了,價錢好的話能賣7000多元,也可以貼補家用了,好著哩。”
龍鳳村有人口336戶1492人,其中貧困戶占了126戶560人。像剡銀輝家這樣的情況在村子里還有很多。劉存福告訴記者,和合作社簽訂合同的農戶光本村就是20幾戶,其中16戶是貧困戶,鄰村還有幾十戶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把苗木提供給自愿種植的農戶,苗木只收成本錢,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承諾成品藥材最低保收價,并簽訂收購合同,合理收購農戶生產的成品藥材,逐步把藥材種植項目轉變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最終實現合作社和農戶雙贏。
沿著崎嶇不平的道路,記者走進劉存福的中藥材立體種植示范園,只見一排排五味子藤爬滿木架,一串串紅艷艷像珍珠一樣的五味子點綴在滿園綠色中,煞是好看。架上是五味子,架下是重樓,地下是豬苓,這就是劉存福的立體種植法。說起這些,老劉一臉的自豪:“我們把遼寧的北五味子、陜西漢中留壩的豬苓、陜西漢中寧強的天麻、本地的豬苓和重樓、云南的紫花三叉白芨等進行了大量的引種和馴化實驗,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突破。”據了解,東岔中藥材立體種植示范園現有五味子、豬苓、重樓、天麻立體種植示范田13畝,白芨3畝。合作社成員豬苓單項種植示范點9個,明年在東岔鎮將實現柴胡種植1500畝。
麥積區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因人施教”的要求,培育發展果品、畜牧、蔬菜、中藥材等精準扶貧富民產業,逐步實現貧困村“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標,提高貧困戶致富能力,有效保障農民穩步持續增收。
“村里的發展只能是因地制宜,主抓林下作業,以核桃為第一產業,中藥材、養殖等作為補充。后面再成立勞務公司,主勞力輸出,婦女老人就搞中藥材、養殖等勞動力強度不大的,這樣所有的資源都能利用上。”8月22日,記者在麥積區東岔鎮龍鳳村采訪時,村支書劉存福說起村里的發展時這樣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