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嫁接是門技術活,操作過程中對采光度、溫度、濕度等有著嚴格要求。以往,一年中盆景嫁接期僅有短短30天左右,如遇惡劣天氣可能更短。而如今在郊區大通鎮大院村的怡康盆景基地里,負責人徐紅專打破了往年的“靠天收”,在新建成的智能盆景大棚里實現了一年四季皆可嫁接,產量足足提高了近5倍,為該基地盆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日前,記者走進該基地的智能大棚時,25攝氏度的氣溫讓人感覺很舒適。棚內幾列制作臺排開,一盆盆紫薇、黑松、老鴉柿等盆景造型各異,長勢喜人。從事盆景嫁接工作多年的佘國忠正挨個給紫薇枝頭綁薄膜。他說,往年盆景嫁接都是三月份,這是頭一回在八月份進行嫁接。“有了這個智能大棚,嫁接工作不僅不受季節影響,存活率也大大提高。”
那么這個大棚是如何實現智能化控制的呢?隨后記者跟隨徐紅專了解了智能盆景大棚的運行方式。
在大棚的一個角落里豎立著幾臺一米多高的設備。徐紅專指著其中一臺設備介紹說:“這是設備控制器,相當于整套設備的大腦。”接著他又從身旁一處盆景的土壤里拔出一根黑色的管狀物體,“這個是濕度傳感器,專門測量土壤濕度。如果土壤干燥或者潮濕,傳感器就會把信息傳送給采集器,采集器再傳送至設備控制器,然后‘大腦’就可以根據土壤需求發送澆灌或停水的命令,整個過程全部自動化。”語音剛落,制作臺上的出水管恰好噴出白色水霧,細細密密,幫植物“解渴”。記者一進棚所感受到的舒適溫度也正是得益于該套設備的室溫自動控制功能。除此之外,這座智能大棚還具備補光自動控制、物聯網遠近程自動監控等功能。
說起建造智能盆景大棚的初衷,徐紅專告訴記者,去年他憑借花木盆景深加工項目在銅陵市“創業銅都成就實業”創業大賽中榮獲第一名,不僅獲得了50萬元扶持獎勵資金,也在與多位專家的交流中獲得了一些靈感和想法。隨后,他奔走于多家設計公司,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最終設計出銅陵市首個智能盆景大棚。今年7月初,隨著物聯網系統安裝完畢,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智能盆景大棚正式投入使用,總投資270萬元左右。
目前,首批200盆在大棚內完成嫁接的紫薇盆景已被一家山東客商訂購一空。他欣喜地告訴記者:“借助物聯網技術,一年四季進行盆景的育苗、嫁接、換盆已變成現實,傳統嫁接方法,一年只能生產200盆左右,現在年產量可達1000多盆!”下一步,徐紅專還將繼續完善基地的物聯網技術,通過信息存儲設備和遠程控制設備把盆景的制作、生長過程記錄下來,并連接到官方網站上,給客戶提供最直接、最透明的購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