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更全面,減少水土資源消耗、單產提升潛力大……小土豆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可低估。在北京延慶召開的2015世界馬鈴薯大會、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國際研討會上,馬鈴薯成為政府部門、行業專家和公眾關注的熱點。
關鍵詞:均衡營養、糧食安全、可持續
馬鈴薯是世界上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也是中國第四大糧食作物。去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5570千公頃,鮮薯產量9500多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的1/4左右,已成為馬鈴薯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
“馬鈴薯含有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全部七大類營養物質,賴氨酸含量遠高過小麥和稻米,可開發出營養健康的主食產品。”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說,目前,中國馬鈴薯年人均消費量41.2公斤,遠低于歐美國家水平,且消費結構單一,主要為鮮食菜用、炸薯條等,加快開發馬鈴薯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可為提升營養健康水平提供新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馬鈴薯產業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區,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試驗表明,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完全雨養條件下馬鈴薯畝產仍可達到1.8噸。
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化開發面臨多重挑戰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專家調研指出,當前我國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也面臨多重挑戰:
——品種缺乏。目前中國生產種植的馬鈴薯品種中,只有少數幾個品種適宜中國特色的主食化開發,油炸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專用品種依然是國外品種為主,適應性弱,抗病性差。饅頭面條和米粉等不同主食化產品要求的品種不同,品種培育是關鍵。
——飲食習慣。中國人一直將小麥、大米和玉米作為主糧,要使馬鈴薯成為主食之一,除了在產品品質、花樣方面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適應國人消費習慣,這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價格成本。馬鈴薯加工成全粉需要經過多個工序,生產成本增加,目前馬鈴薯全粉價格在1萬元/噸左右,是面粉的3至4倍,產品成本偏高是主食化的一個重要限制因素。
——效益不穩。2011年至2013年,馬鈴薯價格從最低位經過穩定期到達高位期,2014年多數產區馬鈴薯價格又進入了低迷期,目前各產區價格上揚。如何穩定種植收益,保障產量穩定,是滿足主食化需求的關鍵。
推動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
據農業部介紹,今年6月,馬鈴薯全粉占比30%的第一代馬鈴薯饅頭在北京上市,目前已在全市200多家超市銷售。第二代馬鈴薯主食產品也已成功開發,馬鈴薯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的馬鈴薯全粉占比分別提升至70%、45%、55%,為更多消費者走近馬鈴薯主食產品創造了條件。
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今后我國將堅持“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理念,加快選育主食加工專用品種,建設優質原料生產基地,研發主食產品及加工工藝,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形成馬鈴薯與谷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下一步,我國將利用南方冬閑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生產。優化馬鈴薯主食原料生產布局,加強產品工藝研發,培育市場消費主體,打造全產業鏈。
同時,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扶持育繁推加一體化的龍頭企業,科學引導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和市場消費。先行培育一批重點城市,不斷優化生產、加工和消費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