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廣東肇慶市:下崗殘疾職工譚文飛創業成功 助人致富

   日期:2015-07-2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53    評論:0    
   正值三伏天,太陽炙烤著大地,偶爾有微風吹來也是一陣熱風。譚文飛養殖場里的“異味”越發濃重,就連豬棚旁簡易的家里也不能幸免。然而,對于譚文飛來說,早已習慣了這些味道。散發著異味的肉豬對譚文飛來說是全家的寶貝,關系著家人的生活來源。
 
  打掃豬舍、喂豬、往魚塘里投飼料……這都是譚文飛和妻子每天的“必修課”。為了照顧好家里近60畝的豬舍和魚塘,他們每天都在忙碌著。雖然行動不便,但是譚文飛從來不敢有絲毫怠慢。在別人眼里,譚文飛是有名的養殖大戶,有著讓人艷羨的大規模養殖場,然而,他成功的背后也走過了一段艱苦的日子。
 
  自小殘疾卻始終自強不息
 
  1964年,譚文飛出生了,但在五歲那年,一場長達一個多月的高燒,讓譚文飛的人生發生了巨變。“被診斷是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右下肢終身殘疾。”譚文飛告訴記者。從那一刻起,他就告別了正常人的生活,走路總是一搖一晃的。“讀書的時候,每天都會被人笑。”如今的譚文飛說起當年的事情也已經釋懷。雖然厄運降臨在自己身上,但是譚文飛并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小小年紀他把這當成了對自己的考驗,選擇慢慢接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現實。
 
  在鼎湖上學的期間,永安鎮貝水小學離譚文飛的家有將近2.5公里的距離。為了不遲到耽誤上課,他每天6點半就起床步行去上學,2.5公里的路每天要走四趟。“每天都比其他小朋友早起半個小時吧,不然上課都會遲到。”昔日的農村沒有平坦的水泥路,天氣不好時,路上的泥巴都漫過了譚文飛的腳眼處,但他還是咬緊牙根一瘸一瘸地往學校趕。正因為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就算面對同齡人的嘲笑和艱苦的生活環境,他還是認真地學習,成績一直是班里的中上水平。
 
  1977年,譚文飛隨著父親去到陽江生活,1982年在陽江合山糧所工作并在次年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到湛江繼續進修2年。1987年,譚文飛回到家鄉鼎湖,在永安糧所參加工作。
 
  重挫之后奮勇走上養殖創業路
 
  結婚、孩子出世,譚文飛本以為這種平靜如水的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然而好景不長,2002年,由于體制改革譚文飛下崗了,家里的生活來源一下子中斷了。生活應該怎么繼續下去呢,譚文飛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中。
 
  面對著人生中第二個重大挫折,作為一家之主,譚文飛不愿也不能就這樣被命運打垮。
 
  “我這樣的身體狀況找工作會比較困難,看到別人養豬養魚賺了錢,自己也心動了。”和妻子商量后,譚文飛決定回到貝水養豬。但是橫在他面前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資金問題。“需要10萬元買豬苗,但是我們只有3萬元,資金不夠只能去借了。”提起當年的窘境,譚文飛嘆了一口氣,“當時很多人碰到我就繞路走,生怕我向他們借錢。”譚文飛夫婦起早貪黑,摸著石頭過河般地經營和管理著10幾畝豬舍和幾十頭豬,終于賺回了養殖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自學知識成為“養豬專家”
 
  經過7年的摸索和打滾,譚文飛也嘗到了創業的甜頭,他決定擴大自己的養豬規模,把豬舍從永安鎮貝水村遷到了高欄村,豬舍從10幾畝變成了60多畝,養豬的數量也翻倍地增長了。“當時這里都是荒蕪一片的,沒有魚塘,沒有豬舍,都是我們自己請工人,一手一腳修建出來的。”譚文飛指著不遠處的魚塘告訴記者。
 
  正當譚文飛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豬舍里的豬一頭頭地死掉了。
 
  2010年的一個早晨,譚文飛和往常一樣來到養殖場,眼前的一切令他瞠目結舌,豬舍里竟然出現了死豬。“這是以前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除了死掉的豬,其余的豬也開始不吃飯,掉毛,一只只陸陸續續地死了。譚文飛急得像熱鍋里的螞蟻一樣,甚至晚上都蹲在豬舍里觀察豬的變化,四處求助,但是都沒有辦法解救。
 
  “大家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這些豬染上了什么病。”手足無措的譚文飛尋求了當地殘聯的幫助,并帶著有病的豬仔遠赴佛山,找來了獸醫專科學校的專家幫忙診斷。“專家說那批豬仔都沒有打疫苗,所以才會導致那樣的情況。”原來,為了節省成本,這批豬是譚文飛專門到四會購買的,每頭豬的價格都比市場價要便宜很多。“那次死了30幾頭豬,損失也是空前的。”譚文飛表示,“以后再也不會貪這些小便宜了,一定要去正規的地方購買豬苗。”
 
  經過那一次的教訓,譚文飛一邊積極向有關專家請教專業技術,一邊買來相關書籍孜孜不倦的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總結,譚文飛掌握了扎實的科學養豬本領。如今的他通過觀察豬的眼神、體質、膚色、大小便等因素,就可以診斷豬是否患病;通過豬喘也可以斷定豬的身體狀況。有了科學的養豬技術,他養的豬成活率高達98%,成了名副其實的養豬專家。
 
  同時,譚文飛也開始關注更生態多元的養殖方法。他將自家的豬舍連綿地建在魚塘上。豬舍上面建有自動的降溫系統,豬圈內有豬吸水和喂食系統。豬的排泄物經過發酵池發酵后,可作為農作物有機肥料和魚飼料,且不會污染環境。與此同時,污水經魚塘凈化后再向外排放,形成了一個立體養殖的良好環境生態系統。
 
  致富不忘幫助殘疾鄉親
 
  生活漸漸富裕起來的譚文飛不忘幫助身邊殘疾的朋友,經常和他們溝通,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學會專業養殖技術的他也不會藏著掖著,積極的跟其他養殖戶交流經驗,交換信息;擔任了永安鎮殘疾人專職委員的他也努力踐行自己的責任,帶殘疾人、養殖戶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3年,同村的殘疾人張柱星和覃國強因為資金困難求助譚文飛。譚文飛了解情況后,立刻幫忙聯系相關部門,分別無息貸款了5萬元,解決了張柱星和覃國強所面臨的資金問題。
 
  據統計,在譚文飛的帶動下,10戶養殖專業戶先后發展起來了,其中殘疾人專業戶兩戶,魚塘面積近1000畝,年出欄肉豬近2萬頭,年產值超5000萬元。作為鼎湖區殘疾人養殖示范基地,每年鼎湖區殘聯都會組織殘疾人到譚文飛的豬舍現場學習近百次,不少殘疾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鄉辦起了養殖場。
 
  “他是一個很勤奮的人,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問到對父親的印象時,譚文飛的女兒譚瑞婷說。沒錯,天道酬勤。譚文飛沒有被命運擊倒,反而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樂觀自信的過好每一天。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