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2013年,位于龍泉的成都首家家庭農場成立了。同年7月,新津縣首家家庭農場——興義三合家庭農場通過審核,正式成立。該家庭農場由興義鎮三合村村民姚佳彬出資100萬元建立,流轉土地上百畝,主要經營蔬菜、花卉、水果、水產的種植養殖和銷售,提供農業觀光服務等。近日,記者與新津縣農發局工作人員一道走進這家“第一個吃螃蟹”的家庭,探訪他們一年來的經營發展情況。
漫步蔭蔭樹林
體驗鄉村之樂
再過20來天,三合家庭農場的30畝紅提將全面成熟。看著漸次成熟的紅提,姚佳彬胸有成竹地表示,“紅提完全不愁賣!”到家庭農場來耍的客人都很放心地采來吃,還能體驗農事活動。
姚佳彬說,為了打造環境,多年前,他們就開始植樹造林了。如今,走進他的家庭農場,既可漫步蔭蔭樹林,還能悠游于仿古建筑之中,坐在厚實的實木凳子上,呼吸著金馬河畔的清新空氣,體驗鄉村之樂。
環境好了,慕名而來的客人自然就越來越多了,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不少的就業崗位。作為家庭農場的管理人員,張德軍在這里已經工作兩年多了,每年有兩三萬元的收入。三合村3組村民靳國華、4組村民許宗貴,都已年過花甲,在農場中找到了份如意的工作,專門從事給蔬菜施肥、給葡萄疏芽等田間管理的活,每天能掙個80來元錢。
“周邊鄉鄰收入增加了,我心里才更舒坦些。”富足起來的姚佳彬總希望帶動周圍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說到下一步規劃,姚佳彬表示,將出資打通一條水泥路,將成新蒲快速路和三合村連接起來,進一步突顯自己家庭農場的交通優勢。
打造旅游景點
農場生活有盼頭
談到三合家庭農場,就不得不說一下姚佳彬的父母——姚國全和許帥蓉。
上世紀90年代初,姚國全和許帥蓉夫婦倆,懷揣著創業致富的夢想,一頭撲向成都這塊商業大市場。賣過水果、蹬過三輪、搞過貨運。1995年,在成都肖家河開起了餐館、茶樓,2元錢一杯的茶,一天賣2000多杯,同時兼賣黃辣丁,一天收入也在3000多元。2004年,在石羊車站的農家樂拆遷獲得賠償,利用這筆錢回鄉實現再次創業。
“三縣交界,水資源好,空氣清新。”這是姚國全、許帥蓉夫婦倆當初想到回鄉創業的理由,在這里打造一個上檔次的旅游景點。目前,曾經的荒灘已經被游泳池、水塘、綠色代替了,當時,為提升環境質量,還成立了自己的園林公司,幾年下來,一片荒灘已是蔥綠一片。
姚佳彬退伍回來后,在新津成立了第一個家庭農場,持有了職業經理人證書。“相信自己的家庭農場一定會越做越大!” 姚佳彬信心滿懷,農場生活會越來越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