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豆粕價格跟隨美盤迎來了一大波反彈,而且從大豆以及豆粕的庫存來看,巨量的大豆到港并未給庫存帶來太大的壓力,因此僅從蛋白價格來看,貌似國內的需求情況還不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看產量數據,根據農業部180個重點跟蹤企業的數據預測,上半年全國飼料總產量是8730萬噸,同比下降1.7%,其中豬飼料同比下降7.1%,禽蛋飼料同比下降是3.4%,肉禽飼料同比下降1.05%。
其次,生豬存欄仍處下降通道,需求難言樂觀。農業部5月份4000個監測點生豬存欄數據稱,生豬存欄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9.80%,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下降1.20%,同比下降15.50%,育肥豬存欄環比下跌0.08%,同比下跌9.11%。即使目前生豬與仔豬價格出現反彈,存欄也并未恢復,生豬養殖周期較長,出現恢復性增長尚需時日。
最后,玉米價格同比大幅回落,印證需求低迷。2014/2015年度臨儲收購玉米量達到8329萬噸,比2013/2014年度多出1410萬噸,巨量的臨儲收購并未能推高玉米價格,僅僅拖住了價格下跌趨勢,截至7月8日主產區飼料廠玉米采購價格為2301元/噸,同比仍大幅回落190元/噸。
從2014年5月份開始全球大豆豐產帶來的巨量供應,不斷壓低大豆銷售價格,隨著到港大豆成本下降,國內豆粕價格也屢破新低,2014/2015年度伊始,市場普遍預期國內大豆進口量將達到7400萬噸,目前預期已經達到780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1.9%。市場關注的焦點開始轉移到中國是否能消耗掉如此大的采購量,油廠到底何時會出現脹庫,市場被一片悲觀的情緒所籠罩,但隨著時間推移,脹庫的預期一再推遲,巨量大豆到港后,港口和油廠大豆庫存比去年同期偏低。6月底隨著美盤天氣炒作,市場的氛圍開始轉多,油廠挺粕的意圖也更加明顯。
調研信息顯示,并非需求轉好,豆粕添加比例的上調才是用量大增的根本原因。由于豆粕與雜粕以及進口DDGS比價走勢處于歷史低位,飼料企業紛紛上調豆粕添加比例降低雜粕添加比例。分品種來看,豬料由于對適口性及毒素要求較高,雜粕與玉米副產品添加量始終處于低位,因此豬料配方中豆粕的增量可以忽略不計,豆粕用量的增長主要是來自于禽料以及水產料配方中豆粕添加比例的增加,以華南地區為例,禽料為降低配方成本,常添加5-8%的雜粕,目前已經被豆粕完全替代,水產的替代則更為明顯,淡水魚料中菜粕的添加量常維持在20%-35%水平,但目前已經降至15%左右,有的企業已經完全不再使用菜粕。豆粕正是以其較高的性價比,逐漸替代了其他蛋白原料。2014年替代已經發生,2015年愈演愈烈。
從我國蛋白需求增長因素的角度分析,2000年前,我國肉蛋奶等畜產品需求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同時帶動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蛋白飼料需求隨之快速增長;此后,肉蛋奶等畜產品的需求增速開始放緩,蛋白飼料需求總體放緩,但是品種之間的差異開始顯現,豆粕作為最主要的蛋白原料配方用量不斷提升,需求增幅依然強勁。在蛋白總需求量放緩、配方替代空間下降前提下,今后豆粕需求增長也將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