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吉林省分行針對三農領域重大瓶頸問題,銳意改革創新,主動擔當作為,勇于實踐探索,近幾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貸款難”、“購買大型農機難”、“結算難”、“賣糧難”等“四大難題”。據統計,2011年以來,該行累計發放農戶貸款285億元,惠及農戶60.25萬戶,對全省農戶覆蓋率16.2%,助推吉林省糧食產量“十五連增”,農民人均收入“十五連快”,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農業部、農總行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好評。
創新機制聚力破題
創新農戶貸款產品,破解農民“貸款難”。前些年,農民群眾“貸款難”,各級黨政部門和農民百姓都十分關切,各金融機構也常常感到困惑和棘手。該行針對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適時推出千家萬戶農民百姓所想所急所需的新產品、好產品。最具區域特色和示范引領效應的是:“直補貸”、“人參貸”和“農地貸”3款貸款產品。直補貸(財政直補資金擔保貸款),是在國家出臺種糧和農資補貼政策后,該行會同省財政廳推出“以補(貼)設押,先貸后補(貼)”的產品。運行5年,全省農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199.4億元,惠及農戶81萬戶,覆蓋面達21.77%。2011年針對吉林人參產量分別占中國產量和世界產量85%和70%,而人參種植經銷大戶有人參、缺資金、難發展的實際情況,農行在人參主產區推出人參干貨抵押貸款,近4年白山農行投放1.96億元,其他金融機構隨后跟進推出類似產品。2011-2014年在農行引領下,全省金融機構累計投放人參產業貸款245億元。“參變錢”“錢變參”,有力地助推了人參產業振興發展,2014年全省人參產值達400億元,比2010年增長292%。農地貸,是該行2014年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經農總行批準,先在延邊后擴展至28個縣,在吉林省金融機構中率先開辦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至2015年4月末共對715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放貸款1.78億元,使14.4萬畝農村土地“死錢”變“活錢”。
創新金融租賃工具,破解農民“購機難”。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農民尤其是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對大型農機具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解決購機資金是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繞不開”的問題。2015年該行會同農銀租賃公司、省農委,開展市場需求摸底,確定金融租賃機型,研究金融租賃方案,推進農機租賃業務在吉林落地。4月17日,農總行與吉林省政府聯合啟動農機租賃試點,首批融資3148萬元支持8個農機合作社購買大型農機100臺。在我國開創了以玉米水稻為主體的平原地區農機金融租賃業務的先河。
創新市場服務模式,破解農民“結算難”。圍繞破解農村商品流通結算難題,該行近幾年加快縣域電子渠道建設,到2014年末共在縣域投放ATM和CRS機919臺,發展個人網銀77.3萬戶,設立惠農通服務點11126個,發放惠農卡482.5萬張,構建起橫跨城鄉、遍布市場的電子銀行網絡。
創新糧農交易平臺,破解農民“賣糧難”。吉林省每年糧食商品量達650億斤左右,全部現金結算需710億元。該行主動協調農發行和糧食企業打造糧農交易非現金平臺,聯結糧食收儲企業、糧食購銷經紀人、賣糧農民,構建企業網銀+移動智付通+惠農卡一體化網絡,使農民群眾就地就近甚至坐在家里完成賣糧結算。2013年以來,“糧易金”承載糧農交易結算1140億元,占全省糧食購銷總量的75%,由此改寫了糧食買賣結算的歷史。
瞄準目標不懈探索
三農工作處于黨和國家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三農領域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三農金融創新還在路上,需要瞄準目標、把握方向、不懈探索。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前提。“直補貸”承接國家財政直補政策落地,“農地貸”順應農村土地改革形勢,農機租賃切合農業現代化需要,選題準、方向對、路子好。國家財政部、農業部、銀監會、人民銀行等部門給予高度關注。
堅持問題導向,勇于攻堅克難是關鍵。吉林農行創新三農金融產品、服務模式和金融工具,有“闖出來”的,也有在實踐中被“逼出來”的,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他們主動擔當,敢闖敢想敢試。當前,三農、小微企業和農民群眾“融資難”問題并未完全解決,迫切需要金融機構和相關部門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勇于實踐,闖出一條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新路。
堅持頂層設計,尊重群眾首創是路徑。三農金融創新的源泉在基層,動力在群眾,決策支持在頂層。對全局性重要產品和重大業務創新,金融機構頂層應搞好統籌規劃和框架設計,同時要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注意發現、總結、提煉和推廣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的成果。
堅持扎根三農,贏得百姓滿意是目的。這是衡量三農金融業務是否創新及創新成敗的根本標尺。吉林農行迎著農民群眾所急所需進行三農業務創新,降低費率引導農民群眾廣泛應用。據統計,近4年農戶貸款執行農村金融市場較低利率,直接減少農民利息負擔4.5億元;近2年“糧易金”減免交易方手續費187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