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種新型的優于滴灌的新技術——痕灌在新疆哈密、昌吉等地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新疆哈密大棗有“天下一絕”的美稱,至今有2000多年種植史。2014年痕灌技術的應用,讓哈密450畝棗林豐收。當地農業水利部門鑒定,相同產量僅用了傳統灌溉不到四成的水,在缺少干旱的新疆推廣前景可觀。
這項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歷時10多年研發成功。痕灌研究中心主任諸鈞教授介紹,痕量灌溉技術是將裝有控水頭的管材埋設在農作物根部,依靠土壤的毛細力作用自動調節水分供給,使農作物由“被補水”變為“主動吸水”。這項技術經鑒定比廣泛運用30余年的滴灌技術節水50%左右,在業內被譽為節水灌溉技術的革命。
記者日前在哈密市二堡鎮節水實驗中心看到,225畝的棗樹林沿南北方向種植棗樹,成片的棗樹有100行,樹齡均在5年,配機井一口,水量大致為每小時80立方米。痕量灌溉系統自2014年使用至今系統運行良好,棗樹長勢良好,目前棗樹已經開始掛果,現在正在使用痕量灌溉系統追肥。
諸鈞介紹,我國單位面積用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化肥當季利用率平均為30%,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60%~70%的水平。痕量灌溉是繼滴灌后國際上唯一從灌溉理論、產品形態到使用方法的系統原始創新,以全新的形式詮釋了理想的地下水肥一體化體系。哈密地區的實踐證明,采用痕量灌溉技術,同等產量比滴灌節水30%~40%,而且不容易老化。
而現在常見的地下灌溉技術,因滴頭堵塞問題日益走入“死胡同”。我國科學家發明的痕量灌溉有望助推我國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彎道超車。痕量灌溉技術基于獨特的雙層膜結構設計,以極其微小的速率直接將水或營養液輸送到植物根系附近,為根層土壤提供水肥。
2013年,一位從事節水工作20多年、對農業灌溉頗有心得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官員主動找到諸鈞,希望嘗試痕灌技術。當年,50畝哈密棗林采用痕灌僅用了不到40%的滴灌水量生長良好。2014年當地政府增加到了450畝。
有“新疆門戶”之稱的哈密是我國最干旱的種植區,年降雨量不到50毫米、年蒸發量超過3000毫米。
據悉,未來痕灌面積將擴至2000畝,并開始在其他地州的農作物種植中試用。目前,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瑪納斯蘋果樹榛子樹痕量灌溉示范項目,采用痕量灌溉系統的蘋果樹及榛子樹長勢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