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和農業部印發《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將啟動對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三項農業補貼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工作,將三項補貼資金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體現“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同時,兩部委將選擇安徽、山東、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個省進行改革試點。
從2004年開始執行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對于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發生深刻變化,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效應遞減,政策效能逐步降低,在執行中也出現一些弊端,迫切需要調整完善。一是不管農民是否種田、種多少田,三項補貼“人人有份”,儼然成了農民一項“社會福利”,不利于調動種田大戶和專業戶生產積極性。一些種糧大戶承包大面積土地之后,種糧補貼由原承包農民領取,使種糧大戶無法享受三項農業補貼,難以抵擋農資價格上漲對種糧利潤侵蝕。二是不分重點、不加區別的“撒胡椒面”式發放三項農業補貼,并不能真正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隨著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等問題出現,一些地方糧田出現拋荒現象,很多農民“洗腳上岸”,成了只領補貼、不種糧的“空餉戶”,挫傷了種糧大戶積極性。三是三項農業補貼目前的發放方式不利于我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優勢加快形成,不利于加快促進“大農業、小市場”供需對接生產格局。
兩部委適時調整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首先,可改變農業三項補貼“撒胡椒面”和“福利化”格局,使種糧專業戶、大戶能享受承包耕地之外補貼支持,降低生產成本,調動種糧積極性,有利于推動中國農村種糧格局新變化,形成種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誰多種糧就多拿補貼的良性補貼機制,形成支持糧食生產規模效應,為持續推進糧食穩定增長和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可改變生產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傳統糧食生產局面,推動糧食生產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進一步推進糧食生產市場化。農業三項補貼政策調整會進一步促進種糧規模化生產,加速龍頭種糧大戶形成,有利于扭轉過去單一、分散、信息不靈的糧食生產格局,實現糧食生產“計劃性”,減少生產浪費,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尤為重要的是,能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消除農業生產粗放經營局面,強化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有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再次,用補貼資金建立農業生產擔保體系,可提高銀行機構對種糧大戶貸款支持力度,有效解決種糧大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可彌補種糧大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生產損失,為種糧大戶安全生產撐起“保護傘”。
需要指出的是,調整政策出臺了,關鍵要靠執行到位。就目前而言,還需著重做好三項工作:一方面,基層政府通過各種媒介向農民進行宣傳解釋,讓農民形成配合政策實施的自覺動力。另一方面,鼓勵部分農民承包農村閑置糧田,向農業生產大戶、家庭農場等生產組織形式過渡,爭取國家三項涉農補貼,擴大糧食種植規模,遏制糧田撂荒現象。再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檢查監督,防止采取改頭換面等弄虛作假手段騙取農業三項補貼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