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一進入長垣地界,滿眼都是濃濃的綠色和姹紫嫣紅:條條大道上的行道樹綠意盎然,花朵次第開放,被層層綠植包圍的一個個住宅小區,時尚的建筑樣式透著靈氣。商業街區熱鬧繁華,寬闊的街道干凈整潔,不禁讓人感慨:長垣不是在城市里建公園,而是一座“建在公園里的城市”……
長垣“六城聯創”工作起步早、基礎好。截至目前,該縣已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縣城,還是省直管縣中唯一的、也是豫北第一個國家衛生縣城。去年該縣被提名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示范城市。該縣還榮獲省級生態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等稱號并蟬聯省級雙擁模范縣“三連冠”。
這一塊塊金字招牌的背后,彰顯出長垣縣委、縣政府執政為民的理念和追求。
如意園從60多畝擴為369畝,舍棄的是巨額財政收入,換來的是百姓的幸福指數。
6月19日傍晚,走進長垣縣的如意園,老人們鍛煉身體,孩子們奔跑嬉戲。年輕人三三兩兩或是坐著聊天,或是悠閑地散步。
說起當初建這個游園,還有個故事。
2012年,長垣縣委本來要把此處60多畝的水塘荒地規劃建設成一個游園。那時候,由于地理位置優越,水塘周圍的200多畝地早已賣給開發商。然而,經過科學規劃,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讓群眾擁有更多的休閑綠地,該縣決定贖回已經賣給開發商的地塊,將如意園擴大到369畝。
“這是一筆‘只賠不賺’的買賣。”長垣縣住建局副局長王天河對記者說,不算當初的征地費用,縣里又投入1.2億元高標準建設如意園。而賣給開發商蓋樓的話,會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和稅收。“如果算經濟賬,這個公園建得很不‘劃算’。但縣里算得更多的是民生賬。”
除了縣城內投資上億元的三善園、如意園等,長垣縣按照“居民出門500米必有游園綠地”的標準調整公共綠地系統布局,努力建設生態園林、民生園林、文化園林,打造“兩帶、一群、多點”城區綠化格局。如今,該縣街頭游園、街頭綠地與廣場綠地隨處可見,汽車東站游園、城大路口游園、蒲東廣場綠地、長垣大道與億隆大道交叉口綠地等42處街頭游園和綠地相繼建成,街道綠化正在形成“綠成線、樹成蔭、花成景”的格局。
在很多城市,主要街道十字路口都是商業開發的“金角銀邊”。而在長垣,新建十字路口不能建新樓,全是小游園。目前,除了已經建成的42處街頭游園,王天河說,今年還有一個游園正在建設,兩個游園升級改造項目。未來兩年內,城區將再添8個游園。
長垣縣城內的所有公園沒有圍墻,管理人員也很少,24小時開放,游園設施保持良好。良好的空氣質量和生活環境,在提高百姓幸福指數的同時,也影響著群眾的文明素質。
不搞臨時突擊,杜絕勞民傷財,不把“創牌”當目的,
而是以創建為載體,利民惠民辦實事
“你還在為車窗拋物、亂停亂放、超員拉客等違法行為苦惱嗎?還在朋友圈吐槽各種不文明交通行為嗎?你已經OUT啦,朋友們發的照片已經獲獎啦……”近日,在長垣縣城,一則朋友圈消息被廣泛傳播。
原來,長垣縣公安交警大隊決定自6月8日至12月31日,在全縣開展“交通違法隨手拍”有獎舉報活動,鼓勵群眾隨手拍攝交通違法照片或視頻,舉報交通違法行為。活動開始沒幾天,就吸引了眾多群眾參與。
“你在拿起手機相機拍別人違章的同時,肯定會刻意注意自己有沒有違章。”長垣縣文明辦主任張杰認為,群眾微信抓拍違章活動,調動了全縣群眾參與,讓人人都變成了交通監督員。
在張杰看來,這個小小的活動,也是長垣縣委、縣政府創建理念的一個生動體現。“單靠執法管理不行,長垣各項創建活動都離不開群眾參與。”
長垣縣愛衛辦副主任崔麗介紹,在“六城聯創”過程中,他們注重發動全城全民參與,樹立全縣“一盤棋”的思想,加大聯創資源整合力度,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每個責任單位、責任部門都按照各自職責要求,切實履行好本單位、本部門自身工作職責。同時,“六城”部門之間相互協同作戰、相互支撐,密切配合、合力推進,重點加大城市綜合建設和管理,統籌城鄉經濟建設、文化發展、社會管理、文明共建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全縣上下形成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有關領導分工抓,職能部門負責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確保了各項工作目標任務順利推進,推動了全縣創建工作互動共贏。
早在2006年,長垣縣就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且已經通過兩次復審。2013年,該縣創新工作機制,通過全城全民各單位齊心協力,把集中整治逐步轉變為常態化管理、精細化管理、網格化管理、依法依規管理,用長效機制鞏固創衛成果,將《國家衛生縣城標準》中9大項52小項工作指標以《愛衛會常態化工作機制程序表》的形式,逐項進行責任分解,逐一明確責任單位、時間節點、進展要求等,并加強指導、落實責任、信息反饋、督導檢查、嚴格獎懲,做到整體工作階段化,階段工作具體化,具體工作明細化。
“調動群眾一起參與,創建過程才會事半功倍。”長垣縣文明辦副主任范淑紅說,不搞臨時突擊,杜絕勞民傷財,不把“創牌”當目的,而是以創建為載體,利民惠民辦實事,避免了“滿城盡是卷閘門”的尷尬。
“六城聯創”大幅提升城市軟實力,吸引大批客商和人才前來長垣投資創業
6月19日,記者在長垣采訪時獲悉,2014年,上市公司盾安環境下屬盾安(天津)節能系統有限公司落戶長垣的投資5個億的供熱項目,目前已完成投資兩個億,主要管網已經鋪設,年內即可實現供熱。
說起當初落戶長垣的原因時,該公司副總經理陳理彬笑著說:“吸引我留下來的除了長垣美食,便是長垣的生活工作環境。”
長垣縣提出建設“富強長垣、科教長垣、宜居長垣、和諧長垣”,不斷優化城鄉人居環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提升城市軟實力和群眾幸福指數,吸引了大批客商和人才前來長垣投資創業,實現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持續健康較快發展。
如今,長垣縣18個鄉鎮中有15個成功創建成省級生態鄉鎮,其中6個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去年3月,長垣縣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縣”,成為10個省直管縣中目前唯一的一個省級生態縣,也是我省平原地區唯一的省級生態縣。
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長垣全城爭創文明單位、生態小區的熱潮。該縣大力實施“拆墻透綠”工程,沿街單位一律拆墻透綠,將庭院綠地變成街道景點,確保道路綠地與單位綠地融為一體,實現綠化資源全民共享。目前長垣縣共有省級園林單位20個,省級園林小區17個。長垣縣還開始發展園林產業,建立苗圃基地,經濟效益初顯。
“現在,如果小區內部環境不好,綠化不到位,建好的商品房根本不好賣。注重綠化、講究品位、容積率較低的小區,房價雖較高,但房子非常好賣,開發商的積極性也很高。”長垣縣環保局總工盧翔說。
各種創建活動的開展,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時,使得長垣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大幅提升,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近年來,長垣還把“六城聯創”作為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優化發展環境的有效抓手,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取得了明顯成效。
今年一季度,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該縣經濟基本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8.9億元,同比增長1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累計完成38049萬元,同比增長11.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