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丁理法的辦公室,書柜里整整齊齊地排放著各類專業書籍。過幾天,他又要利用晚上的時間,為塢根鎮的養殖戶開展水產養殖技術培訓。
“養殖戶最辛苦,靠天吃飯賺錢不容易,風里來雨里去的,如果我的工作能讓養殖戶增收,我就很滿足了。”這句樸實無華而發自肺腑的話,至今依然感動著臺州灣的每一位水產養殖戶。
在他的帶領和努力下,昔日珍貴的泥蚶擺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溫嶺的2萬畝圍塘每年凈增效益5000萬元,青蟹苗人工繁殖這個國際性問題迎刃而解,“鋸緣青蟹”因此走向了世界……他,就是市海洋與漁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丁理法。
扎根家鄉,致力水產養殖增收
1984年,丁理法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水產學院,開始了四年的大學生活。“我是農村出身的,填報志愿時,腦子里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選擇農業類專業。”也就是那個念頭,讓丁理法日后成為了水產養殖的專家。
經過大學期間的學習和實習,畢業那年,學校的老師有意將丁理法分配到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這是家省級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也很高。不過,對于這份在大家看來不錯的工作,歸心似箭的丁理法卻并未動心。“畢業后,我就想著要回到家鄉,畢竟自己的根在溫嶺。”
回到溫嶺后,丁理法被分配到溫嶺縣水產養殖公司下齊對蝦育苗廠。上世紀90年代初,對蝦養殖暴發了全球性的病毒性疾病,海水圍塘養殖一蹶不振。為了擺脫困境,重振養殖業,針對溫嶺的生產實際,丁理法四處奔波,不斷摸索。“那時候三天兩頭就往養殖戶的圍塘里跑,看看對蝦長勢如何,有沒有發病,要不要換水。”丁理法兢兢業業的態度也贏得了養殖戶的信任,一見有異樣,養殖戶們就打電話給丁理法,不管是周末還是下班時間,他總是有求必應。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丁理法終于探索出了中國對蝦、長毛對蝦、脊尾白蝦與縊蟶、泥蚶套養、輪養模式,并通過三年的反復試驗,最終研究確立了圍塘綜合養殖技術及蝦塘三茬養蝦套養貝類技術,得到了水產界專家的肯定,這項技術在國內處領先水平,還榮獲臺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市2萬畝圍塘全面推廣綜合養殖技術后,每年凈增效益5000萬元。目前,該項技術已在省內外大面積推廣。
下定決心,攻克青蟹育苗難題
1996年,丁理法受聘于溫嶺市海天水產開發公司,獨立主持泥蚶工廠化育苗項目。
剛剛建立的海天水產開發公司地處偏遠的海角塢根鎮東門頭村。當時,丁理法居住的是石棉瓦搭成的簡易棚,一到下雨天,屋內就會漏水,到處擺上臉盆也無濟于事;到了夏天,烈日炙烤下的屋子就像蒸籠一般。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丁理法在育苗期的4個月從沒回家住過一天,培育出泥蚶商品苗種4.5億顆,為該公司創利200多萬元,當年該公司跨入了臺州市先進農業龍頭企業行列。
這項課題的研究成功,也為我市日益發展壯大的水產養殖業解決了種苗問題。在隨后的幾年里,他每年蹲點主持育苗技術,累計培育泥蚶商品苗42億顆,解決了當時泥蚶養殖生產急需的苗種,并為苗種生產單位創利380余萬元。
青蟹是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海水養殖主要品種之一,但由于自然海區青蟹苗種豐歉不一,致使青蟹養殖業發展受到制約。1996年,市水產海洋局組建了“鋸緣青蟹生產性育苗技術研究”課題組。時任松門鎮漁技員的丁理法,已是小有名氣的水產養殖技術行家,于是就被借用并委以重任,擔綱這項課題的研究。
在4至8月份的青蟹培養期,丁理法4個月天天守在育苗池邊盯著,晚上總是守到11時以后才睡覺。為了不影響投料、觀察,他睡下時都要用BP機定時,因為心里總是牽掛著那些嬌貴的青蟹苗,結果每次總是不到BP機響起,他就醒了。
“青蟹每脫殼一次,就會長大60%~80%。”愛鉆研的丁理法發現,有些專業書籍上說青蟹一生要蛻殼13次,但實際生產過程中,可能會蛻殼14次,而這次的異常蛻殼,就是青蟹個頭變大的主要因素。經過三年的反復實驗,青蟹的生產性育苗終于獲得成功。1998年8月,該技術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專家的評價是“總體水平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當年該項技術榮獲溫嶺市、臺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推廣技術,開啟養殖戶致富門
鋸緣青蟹生產性育苗的成功,并沒有讓丁理法沾沾自喜。他發現,青蟹是我省海水養殖的優勢主導產品,過去大多采用粗放養殖,養殖的技術含量低,產量不高。為了改變這種現狀,1999年初,在臺州市水產局的大力支持下,丁理法又向省海洋漁業局申請了“鋸緣青蟹人工苗的中間培養及養殖技術”項目。通過兩年的實施,他培育出了III期稚蟹575萬只,推廣實施青蟹人工養殖面積3182畝,創產值3380萬元,經濟效益1232萬元。該項目獲得了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緊接著,他又主持完成了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鋸緣青蟹精養高產技術開發”,通過多項對比試驗,在國內首次對青蟹養殖進行了全面總結,形成了一整套大面積高產高效綜合養殖技術,為溫嶺及省內外廣大青蟹養殖地區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與推廣海水增養殖技術,丁理法工作起來真可謂是“如魚得水”。幾年來他又致力于“可口革囊星蟲苗種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青蛤全人工育苗技術與示范推廣”、“沙蠶高灘蓄水生態增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大彈涂魚生產性育苗技術研究與規范化養殖示范”等特色水產品種的苗種培育與養殖技術攻關,為養殖戶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育苗技術試驗成功了,如何把這些先進的技術推而廣之,讓更多的養殖戶受益,這是丁理法最強烈的愿望,為此他先后在各級刊物發表了80多篇學術論文和應用技術論文;編導了13部電視科教片在省教育臺播出。為配合省“十五”計劃提出的“百萬農民培訓工程”,滿足廣大農民對效益農業新技術的迫切要求,他又主編了《鋸緣青蟹》一書。為推廣青蟹的標準化生產技術,今年又編輯出版了《海水蟹類養殖技術》。
丁理法成功了,溫嶺的水產養殖業也出名了。溫嶺市內外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不絕于耳;寧波大學、上海水產大學、新加坡畜牧局的博士等也紛紛上門尋求技術合作。“我做的只是本職工作,能用科技帶動養殖戶更快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丁理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