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浙江省麗水市的大街小巷,發現一些鄉土樹種明顯增加,如香樟、銀杏、無患子、黃山欒樹、楓香等。而10多年前,麗水滿城盡是梧桐樹。梧桐樹長得雖快,但冬天要落葉、春天要落毛,給行人帶來很多不便,因此“霸主”地位也逐漸受到了挑戰。為了充分發揮行道樹的生態功能,四季常青且具有較強殺菌和抗蟲害能力的香樟樹,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迅速成為麗水市行道樹的新“霸主”。
同樣,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毛白楊被廣泛栽植在山東省濟南市城區,占行道樹總量的三成多。但該樹種在繁殖期飄絮影響居民健康,濟南市淘劣用優,開始更換樹種,毛白楊被列入重點“裁軍”對象。目前,濟南市行道樹數量前3位的是法國梧桐、國槐和白蠟。
槐樹曾一度被稱為遼寧省大連市的“市樹”,但現在難覓蹤影。據從事園林綠化工作近30年的“老園林”介紹,以前大連市的行道樹大多是槐樹、楊樹和柳樹。這3種樹木均是淺根樹種,尤其在下完雨后,土壤會被雨水澆透,臺風來襲后,很容易倒伏。再加上,楊樹和柳樹都存在飄絮問題,大連市逐年更換了這3種行道樹。
筆者認為,城市種植行道樹的目的是要造福百姓,讓群眾盡享城市綠化帶來的生態福祉。種植行道樹應該慎重選擇樹種、因地制宜、淘劣用優,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