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的鳳凰山,楊景舒5600多畝的基地就在這里。
楊景舒:豬、豬、豬……
今天,楊景舒要給豬加餐,這是一頓只有在五月下旬才能吃到的美味。
楊景舒:你聽著它嘎嘣兒嘎嘣兒把杏核兒(都吃了),杏成熟的季節給它們加營養餐就是杏,桃熟的季節營養餐就加桃,然后我們還有柿子,根據山上的水果,哪個季節長的啥,成熟啥,然后就給豬喂點啥。
楊景舒告訴記者,眼下正是杏大量成熟的季節,每天都有很多爛掉和因為品相不好賣不了的杏,拿來喂豬,豬吃得歡,也避免了浪費。
此時,距離這里幾百米的杏林,很多游客正在采摘。楊景舒總會提醒大家要特別小心,因為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腳下的石頭絆倒。十二年前,這里就是一座被當地人叫做亂石壟的荒山,到處都是荒草和墳頭。現在,楊景舒在山上開發了十幾個種植、養殖項目,600多戶村民都跟著她賺了錢,見記者來采訪,很多人都想在鏡頭前做這樣一件事。
村民閆章青:論英雄不論女士先生,敢創業才是真正本領,她成功我們為她鼓掌,平頂山有她綻放光芒,這是我發自內心對楊總的評價。
楊景舒的母親李春英:原來荒山亂石灘,經過努力變果園,雞鴨豬鵝圈連圈,以后生活賽神仙,我說的中不中。
記者:挺好的,你們這兒的人都這么有才,誰都會寫詩呀。
楊景舒:老郭,你把你給我寫的詩拿出來看看,老郭拿出來吧,拿出來看看吧。
郭廣民是楊景舒的丈夫。楊景舒說,給自己寫詩的人的確很多,但寫得最多最好的還得數自己的老公。郭廣民似乎有點不好意思,楊景舒索性給記者夸起了自己的老公。
楊景舒:覺得很幸福,最起碼他很支持我。
楊景舒的丈夫郭廣民:好!好!好!
楊景舒:不讓我表揚他,別推我呀。
記者:為啥不說呀。
楊景舒的丈夫郭廣民:不值得一提。
磨了半天,郭廣民還是不肯把寫的詩拿出來。第二天,楊景舒又提出讓老公念上幾句,這次郭廣民終于同意了,但卻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楊景舒的郭廣民:拓荒難,開山更難,難似上青天。
楊景舒:看你掉眼淚,我也怪難受的,雖然這已經經歷十幾年了,但還是不敢提那時候的事……
在周圍人眼中,楊景舒是會賺錢的致富帶頭人,但只有她和家人清楚,光環背后曾付出過什么樣的代價。
高中畢業后,楊景舒進入魯山縣一家煤礦企業工作,可一到休息的時間,她反而更忙了。19歲,她用借來的100塊錢倒賣蔬菜。21歲,在一家幾口人的積蓄加起來還不到2萬元的時候,楊景舒竟然瞞著父母,偷偷拿著房產證去銀行貸出20萬元。不久,魯山縣第一家干洗店開業,老板正是楊景舒。到2002年,楊景舒邊工作邊開店,積攢了40多萬元,不大的縣城里是,這算得上是一筆不小的積蓄。
楊景舒的妹妹楊玉萍:俗話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我覺得我姐的性格就是啥,非常富有冒險精神,不甘于平凡的那種人。
楊景舒:我自己從來不敢說,我總是干了以后,才叫大家伙去說,我不說但自己心里知道,自己心里就憋著一股勁兒,我就要這樣干,也是個喜歡做夢的女人。
這時的楊景舒穿著時髦、家庭幸福,她不會料到,不久后,有一座山會吞掉她的全部積蓄,讓她面目全非,并徹底改變她的命運。
鳳凰山,距離魯山縣縣城40多公里。幾十年來,由于非常偏僻,到處都是墳頭,當地人都不敢獨自從這里經過。2002年的一天,鳳凰山上突然出現了一頂帳篷,夜里還透出了燭光。住在里面的正是楊景舒,和她的大哥。
楊景舒的大哥楊紅濤:我到那兒一看有一堆墳,我嚇得扭頭就跑回來。
楊景舒:我說地下的死人,你害怕啥?他又不會出來。他說看聊齋上的女鬼,這些鬼啥他就害怕,我說他出來,你就坐那兒跟他聊聊,那怕啥。
平日里大白天都不見個人影的鳳凰山,楊景舒卻要放膽住下來,原因是,她覺得這是一個能讓她賺到大錢的地方。來之前,楊景舒下崗了,她覺得干洗店那點活兒根本不夠她干。到處尋找項目的楊景舒,在媒體上看到當地有人承包荒山種植果樹,考察之后她非常心動。
楊景舒:看的時候正是杏成熟的季節,就義務的幫人家摘杏、裝箱,從桃樹到杏熟、柿子,我都一直義務地去幫忙,一看確實經濟效益不錯,這個時候就動心了。
而真正讓楊景舒把心動變成行動的還是鳳凰山的承包價:3600畝每年只需要1000多塊錢,算下來一畝地每年才幾毛錢。楊景舒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一口氣租下了60年。
這是2002年的照片。當時的楊景舒長發披肩,穿一身套裝。聽說鳳凰山上來了個洋氣的城里女人,附近的村民都跑去看熱鬧,可一聽她開口說話,大家都氣不打一處來。
楊景舒:我就說他們窮也不虧,因為他們太懶了,都是在家門口三五一群坐那兒打麻將,或者打紙牌升級。
村民呈遠華:都可排斥她了,這是有啥我說啥,我可不會拐彎抹角。
村民閆章青:她說咱這人懶,看她這城市女人能在這山上干到哪一步。
村民們斷言,楊景舒干不了多久就得卷鋪蓋回家,但這并不是說的氣話,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鳳凰山就是一座石頭山,有好幾個老板想在這山上發財,最后都賠了個精光,可楊景舒偏就不信這個邪。
楊景舒:別人說我干不成,而且說她祖祖輩輩都是荒著的,我自己就想你說我干不成,我非得看看我能不能干成。
要想把果樹種上,首先得用挖掘機把大石頭移開,剩下的小石頭就全憑一身力氣和一雙手。在城里,楊景舒最喜歡穿裙子,到了山上,她開始悄悄觀察身邊的農村人。
楊景舒:他們穿那個短馬褲都是花的那種,我也就是跟他們一樣,但是我自己剛開始穿得不習慣,覺得太花了。我回家的時候,家里人都說真正的農村人回來了。
農村人穿什么樣的衣服,怎么割麥子,怎么修鐮刀,一切都是楊景舒的學習內容。時間過去了半年,12月,鳳凰山上開始下雪,幾位上山的村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楊李溝村村長羅繼民:掛著西北風,天飄著小雪花。
村民閆章青:他帶著圍脖,穿個紅襖在那兒撿石頭,棉鞋還爛著,露著棉花,我說我沒有想到你在這兒真能干進來,我說這活你干呢,她說閑著沒事干著心里高興我喜歡干這農村的活。
楊景舒:就像這么小的小樹開花的時候,上面就一朵花,那個時候最興奮,我就到處炫耀我的樹開花了,結果每棵小樹都是一朵兩朵花,人家都說我神經了,那時候走路都是像這樣走著跳著。
走個路都要連蹦帶跳,大家都覺得楊景舒興奮得都有點不正常了。但有一個人可不這么想,那就是他的丈夫。當時在縣交通局上班的郭廣民,一到周末就到山上來,一來就給楊景舒寫詩。
楊景舒的丈夫郭廣民:看今朝綠洲果林,展未來巾幗夢圓。
記者:這么多呀。
郭廣民說,他給楊景舒寫的詩足足有兩個日記本,其中有對妻子的贊美,還有對美好未來的想象。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鳳凰山就變成了夫妻倆的一場噩夢,楊景舒更是迫不及待地要把基地轉讓出去。
楊景舒:誰看到愿意給我多少錢都行,我不在這兒,我走,就一天也不愿意在這兒呆,就想回家。
說起當時的情景,楊景舒還是很激動,那么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由于果樹一般要過四年才能進入豐產期,楊景舒養起了收益較快的豬和土雞。可她很快發現散養的方式成本高,周期長,根本實現不了以短養長。這時,楊景舒開始心慌了。因為這個時候,修路,修水,修電,光是建基礎設施就砸進去了上百萬元。為了填補資金缺口,楊景舒轉讓了干洗店,抵押了房子,最困難的時候,女兒想要50塊錢的學費,卻遲遲不敢開口。
楊景舒:她就站我我跟前,磨蹭蹭磨蹭蹭,不走,后來等得時間長了沒辦法,她說媽媽你還沒有給我錢呢,這時候我才想到沒有給孩子錢,就開始掏自己的兜,一掏沒有那么多錢,然后我就給我丈夫要錢,我說你兜里有錢沒有,他就也開始翻兜,一翻,俺兩個湊湊,還不夠五十塊錢,還差五塊錢,四十五塊錢。
僅僅是五塊錢,夫妻倆就是拿不出來,沒辦法,楊景舒只能向父親開口。而在這之前,父親每個月領了退休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錢全部交給楊景舒。她在山上經歷的點點滴滴,都牽動著家人的心。
楊景舒的大哥楊紅濤:我拿著我的房產證,我屬于是娘家哥,娘家兄弟應該幫助你,把這個房產證給她就是說去貸款。
楊景舒的妹妹楊玉萍:錢的話大姐不還,我有工作還能維持生活,這畢竟是兄弟姐妹手足之情,能幫她就盡量幫她。
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年,山上的杏開始少量掛果。楊景舒盤算著賣掉這批杏可以把家人的錢還上一部分。因為一直住在山上,她還計劃忙完這一陣兒好好陪父母過幾天團聚的日子。然而,這個時候,楊景舒卻從基地消失了,任憑熟透的杏掉在地里,被豬吃掉也不管了,山上的一切她全都不管了。
父親被查出癌癥,楊景舒帶著父親匆匆趕往鄭州醫治,出發前,她對父親說了一個謊言。
楊景舒:當時我父親還不知道他是胃癌,我就說我去鄭州開會,我說帶他一塊去轉幾天,因為他一直說想讓我帶他出去旅游,老父親就說了一句話,你說我出去玩,出去旅游的,結果一去旅游,給我弄到醫院去了,然后一去醫院就出不來了。
父親去世后,楊景舒又回到了鳳凰山上。為了對得起父親生前對自己的付出,楊景舒決心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可此時,資金鏈已經徹底斷裂,被逼到絕境的楊景舒該怎么辦呢?
2006年的一天,楊景舒已經是火急火燎了,因為眼看著連豬的玉米都快沒了,果樹可以暫時不管它,可豬要是兩天不喂就得餓瘋了。就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正急急忙忙往山上趕。
村民趙端:俺種了十幾畝地,一年收一萬多斤玉米,我把玉米都拉上來喂豬了,我從內心里我佩服她,我感覺她也是一步一步走著不容易,她也是個干實事的人。
村民羅繼民:我給我的朋友打電話,我自己家里也沒有啥錢,我給她湊了10萬塊錢給她送過來了。
楊景舒:我當著他們的面也沒有那么多感謝的話,我只是說了一句這一切我記在心里面。
幫楊景舒的村民在基地打了很多年的工,最了解她的不容易,他們幫楊景舒湊了20萬元,之后,魯山縣婦聯在得知楊景舒的情況后,又幫她協調了50萬元貸款。這一次,楊景舒終于盼來了豐收。
2006年5月,杏進入豐產期,到了9月,其他水果也陸續豐收。此外,豬肉、土雞、土雞蛋等產品也開始供應市場。楊景舒通過經銷商把產品賣到了超市、水果店和一些小商店。在楊景舒的帶動下,不少村民也開始承包荒山,從事各種養殖或種植行業,2009年楊景舒成立了合作社,跟社員簽訂回收協議,這個消息讓大家很開心。
合作社社員朱敏:楊景舒幫我們賣豬。
合作社社員張殿民:不管現在來說合作社賠與不賠,這是她的事,但是她必須把咱的東西回收了,在銷售這塊就不用擔風險了。
楊景舒把風險都攬到了自己頭上,她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把東西全都賣出去。這是楊景舒在平頂山市開的一家農產品超市,她的如意算盤就是把合作社的二十幾種產品整合到一起,等顧客上門,可真正進店來買的人卻少得可憐。
楊景舒:現在人的思想就是貨比三家,他不是比你的質量好,而是比這幾家超市哪家更便宜,哪怕一個雞蛋低1分錢,他們都去買別的,他不買這個。
一頭是對村民的承諾,一頭是使再大勁兒也打不開的市場,楊景舒被緊緊地夾在了中間。
2012年是楊景舒來鳳凰山的第十個年頭,這里的每一顆樹她都摸過無數遍,可楊景舒覺得自己在山上待得有點傻了,因為外面飛速變化的市場已經把她甩出了很遠。
楊景舒:因為沒有上過啥大學,也沒有去學過專業的營銷課,我覺得到這個層次,覺得自己的文化水平,各方面已經都跟不上了。
十年前,楊景舒努力向農村人學習,這一次她穿回裙子,踏上了取經之路。三個月的時間,她參加各種營銷課程,參觀其他企業,拜訪專業人士,一路跑下來,楊景舒還真就撞開了市場的大門。
公司員工:來,郭老師,跳起來。
記者:您跳得這是什么舞?
公司員工:操場舞。
游客:廣場舞。
公司員工:你想咋跳就咋跳。
您別誤會,跳舞的這位并不是來采摘的游客,而是楊景舒公司的銷售人員,跳舞正是為了給游客助興。
楊景舒告訴記者,她在學習總結之后發現,在品牌沒有打響之前,光是被動地等顧客上門是行不通的,要想掌握主動權,就必須打造屬于自己的銷售團隊,主動走出去向消費者介紹產品。這支銷售團隊的平均年紀是45歲,楊景舒相信,在推銷農產品方面,她們有著年輕人比不了的優勢。
楊景舒:第一是她有這個閱歷,第二她有整天在家做飯的經驗,這個米我用多少,玉米渣用多少,熬多長時間才會好喝,她出去跟人家講,她知道咋講。
現在,楊景舒已經打造了18支銷售團隊,不僅分布在河南省內各個地區,還延伸到了河北、陜西等地,每一個地區都有一個直營超市,方便客戶就近購買。
楊景舒:他們有需求的就會跟區域經理聯系,用這種模式鎖定終端客戶,他終身地享用咱們的產品。
2012年,楊景舒又承包了1500多畝荒山,種植茶葉和各種雜糧等。2013年,她已經帶動了600多戶村民增收致富,楊景舒用行動回饋了村民曾經的雪中送炭之情。
現在,山腳下經常會這樣的場景,這首歌唱的就是鳳凰山上的楊景舒。
小朋友:溫暖的身影柔情了太陽,人生的路上縱有風雨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