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糧食主省區山東、河南、安徽、陜西、湖北傳來信息表明,多年來的托市政策穩定了農民收益,是國內糧食連年增產的重要推動力,但一些地方出現的共性問題不容忽視:連續的政策性收儲使得大量糧源進入國家庫存,造成局部地區倉容緊張;一路上漲的托市價引發“天花板”效應,形成多重“糧價倒掛”現象。
農業專家表示,某種程度上說,當下的小麥“托市困局”具有標本意義,有關部門應統籌考慮,以構建目標價格體系為切入點,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推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在小麥主產區安徽宿州市埇橋區,90%的小麥收購都是政策性的托市收購。而由于面粉行業不景氣,很多企業處于停產狀態,由此導致大量糧源進入國有糧食庫存,給倉容帶來很大壓力,一些農民未來可能出現賣糧難。
而在湖北省,預計新增11億斤倉容,加上促銷騰倉部分,總計可以騰出倉容20億斤左右,但按照秋糧托市收購60億斤的規模,仍將有三四十億斤的缺口。
除了大量收儲造成庫容緊張外,長期實行的托市政策在其他方面也遭遇了“天花板效應”,使得這一惠農政策的執行日漸陷入困局。糧食價格漲跌并不固定,托市價格卻一路上升,結果扭曲了糧食市場價格,國有企業包袱越來越重,當下的小麥“托市困局”具有標本意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亟待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