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種業走電商之路勢在必行。但是,種子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要在互聯網上大銷大賣還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物流配送、渠道沖突、在線展示……云農場等各種電商平臺還處在探索過程中,仍需要線下交易的支撐。本版本期與您共同關注“種業電商”話題。
在種業界,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到了“互聯網+”對傳統種子銷售模式帶來的沖擊,盡管種子觸網才剛剛開始,而且困難重重。
已售出:0
種業與電商的結合,最初就是從一些種子企業在“淘寶”、“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交易平臺開窗口售種子開始的。記者登錄阿里巴巴交易平臺,在產品搜索框中輸入“鄭單958”,共搜索出21件相關產品,其中還有4件并非鄭單958種子。按銷量排序后,成交量最高的商家在過去90天內共成交2筆,而且為同一人購買,累計交易量為350公斤。
淘寶平臺上,種子銷售情況并不比“阿里巴巴”好很多。記者輸入“先玉335”,共搜到49款產品,有33款產品顯示“0人付款”,其中銷量最高的一家店鋪,共10人購買了14袋產品。
秋樂種業在淘寶平臺開設了“秋樂種業自營店”,記者進入店鋪后看到,店內共15款產品,只有一款“單粒播5000粒鄭單958”種子在今年4月中旬售出過兩件,其余14款產品均顯示“已售出:0件”。
看起來,“互聯網+種業”的加號并不難劃,但是要劃等號出結果,并不容易。那么,是什么限制了種子觸網呢?
不能?不愿?
在電商的發展之初,一直被物流緊緊卡著脖子。現在,物流同樣是種業電商的絆腳石。
在中國種子協會李立秋看來,“阿里巴巴”的物流模式在城市行得通,卻不一定能適應農村的情況,而且種子是有生命力的商品,受季節性影響較大,對儲存和運輸的要求比較高。
北京屯玉種業董事長侯云鵬也持同樣的觀點,“從種業到農業,做電商是勢在必行的,但最終的物流配送還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最終會出現‘拼服務看贏家’的局面。”
針對物流這個種業電商的痛點,已經有種企開始發力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墾豐種業從2013年開始布局物流配送網絡,根據品種適種區域設置一級、二級配送中心、三級配送站和建在村鎮上的派送點。墾豐種業此舉直接解決了種子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為日后布局種子電商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去年12月,“中國種業網交會”在浙江杭州舉辦,共吸引了120余家種業企業參會,湖南、江蘇等省份更是由農業廳組織企業前來參展,可以看出,種企對這個被稱為“種業互聯網大會”的網交會頗為關注。會上,企業最關注的是360度田間展示、在線交易、品牌共建等一系列能夠解決種業電商難題的項目。
一直以來,種子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對銷售區域的要求非常高,農民更青睞能夠看到種植效果的品種,這使得種業電商化發展緩慢。360度田間展示項目,正是借助于互聯網讓農民可以遠程觀看種子的生長過程。
農民可以追溯一粒種子,但是企業卻無法追溯一個客戶,很顯然,經銷商們不會將客戶信息交給企業。“借助電商,可以有效解決雙向追溯收集購種者信息的難題。”今年1月,農業部推出全國種子可追溯試點查詢平臺,種子管理局副巡視員吳曉玲說。
盡管可以利用電商,繞過經銷商而獲得客戶的大數據。但是,在線上銷售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種企擔心其苦心經營的線下銷售網絡遭到破壞,依然不肯隨便觸網。在李立秋看來,這種顧慮反映了種業電商所面臨的最大矛盾——農戶與零售商爭利。“以各級代理形式形成的銷售網絡制約很多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他們受各級代理商的‘綁架’。代理商‘要挾’種企讓利,否則就去代理競爭對手的品種等等情況很多。”李立秋說。
線下的“支援”
傳統銷售渠道的不足,在互聯網思維里意味著商機。
去年上線的云農場被視為中國首個農業互聯網高科技綜合服務商,目標是打造集農村電商、農村物流、農技服務、農村金融、農民社交等多個領域于一體的農業互聯網和云服務綜合性平臺。
記者登錄云農場,發現與農藥、肥料相比,種子的銷售量要小得多。作為云農場的創始人,山東圣豐種業總裁王書平在創建電商平臺之初,也沒有將自己生產的農資放到云農場來賣。互聯網對傳統渠道沖擊太大了,圣豐不愿意掐住自己的脖子。
雖然是線上交易平臺,但是云農場上的交易主要還是在服務站線下完成的。典型的交易情景是農民到云農場服務站購買種子,服務站根據農民需求幫助農民網上下單,代收種款后再通過線上渠道將貨款支付給種子商家。
“現在還處在一個規范的過程中”。李立秋認為,全國登記在案的種企有5200多家,而電商成本不高,門檻也不高,如果沒有規范的市場,就會出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