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劉軍回到家鄉要自己創業,而且己創業的項目竟然是“養蚯蚓”。一個研究生放著城里的好工作不要,到鄉下來創業,他要做的事不但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也成了鄉親們眼中的一個笑話。然而,就是這些蚯蚓,曾經蘊藏了劉軍七年的財富夢。為了養殖蚯蚓創業,劉軍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曾拒絕了一家大型公司副總的職位和十萬元的股份,幾經波折,劉軍創業成效初顯。
在蚯蚓世界專研7年 碩士畢業回鄉創業
劉軍的公司現在在信豐縣龍舌村占地面積達150畝,已建成54畝“稀土尾砂治理——豬糞污染處理——蚯蚓養殖——肥料加工”循環生態示范基地,成為江西省內同行業的佼佼者。
那么,劉軍到底在蚯蚓身上發現了怎樣的財富?他又是怎么和蚯蚓結緣的呢?
2004年,劉軍考取了山東農業大學,打算學好專業知識后回到家創業。而本想專攻食用菌專業的劉軍,卻走向了一條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路。在處理食用菌廢渣的過程中,和蚯蚓打起了交道,漸漸地劉軍發現了蚯蚓身上的財富,從大一開始,他就“鉆”進了蚯蚓的世界,一研究就是七年。
2011年劉軍碩士畢業的時候,江西省盡管有養殖蚯蚓的,但都是零星養殖,大規模養的還沒有。劉軍感覺商機來了,他畢業后拒絕了所有豐厚的待遇,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他要實現自己的蚯蚓財富夢。
借來3萬元錢租荒地建基地 創業終啟航
然而,他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創業初期,劉軍沒有啟動資金,家人也不支持,他只能七拼八湊地借來3萬元錢,租了20畝荒地,建起了一個蚯蚓養殖基地。
蚯蚓是個名副其實的“吃貨”,每天的吃食量相當于它自身的重量。樹葉、稻草、畜禽糞便、生活垃圾等都是蚯蚓的食料。但要養殖蚯蚓,動物糞便是最好的飼料。劉軍的老家信豐縣是生豬養殖大縣,每年能出欄近百萬頭生豬。這對劉軍來說本是個有利條件,豬多就意味著豬糞多,蚯蚓的飼料也就有了保障。
但是,讓劉軍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似有利的條件,卻成了他養殖蚯蚓的難題。他到各個養豬場收購豬糞,信豐縣大大小小幾十家養豬場,沒有一家肯把豬糞賣給劉軍。
原來,豬糞是加工有機肥很好的原料,很搶手,大養殖場早就被別人定走了。劉軍只能從一些小戶手里零星收購一些豬糞,但遠遠不夠用。沒有充足的豬糞喂養,蚯蚓根本長不好。蚯蚓長不好,就不繁育。原本計劃三個月就擴充滿20畝,但過了半年還沒有擴滿。
創業一波三折 柳暗花明 蚯蚓養殖終成大器
接下來發生的事,讓研究生畢業后回老家激情創業的劉軍陷入了人生的尷尬境地。
半年過后,項目沒有任何起色。而劉軍最初借的三萬元錢也已經用完,為了繼續維持下去,他只能硬著頭皮向家人求助,全家人卻只有小姑父一個人想幫他。小姑父愿意投資10萬元支持劉軍創業,小姑卻堅決不同意。就連當時妻子生孩子住院的錢也是向別人借的。
養殖蚯蚓創業的這條路該怎么走呢?
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就在劉軍一籌莫展的時候,2012年9月份,當地的一家農業企業卻愿意跟他合作。這家企業提出:用自己養豬場的豬糞換劉軍的蚯蚓糞。柳暗花明又一村,劉軍的項目又迎來了生機。
一年后,劉軍又參加了江西團省委發起組織了“贏在江西”創業大賽。他獨特的創業項目在獲得冠軍的同時,也贏得了江西省一家大型化肥廠的廠長的青睞,獲得了對方120萬元的投資。一步一個腳印,劉軍的蚯蚓養殖項目慢慢走向成功。
如今,劉軍的創業項目已經步入正軌,成為一家利用腐屑生物修復稀土尾砂為為優質土以及將豬場廢棄物轉化為優質農產品的環保型土壤修復技術開發與服務的現代科技型企業。
創業感悟:創業需要堅持不懈 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堅強意志
公司在信豐縣龍舌村占地面積達150畝,已建成54畝“稀土尾砂治理——豬糞污染處理——蚯蚓養殖——肥料加工”循環生態示范基地。目前,劉軍的公司在建的十萬頭豬的豬糞無害化處理及蚯蚓工廠化養殖基地有3個,分別位于江西定南、湖北黃岡和江蘇揚州。并以山東農大、江西農大、揚州大學為主要技術依托,建成了一個蚯蚓養殖業產學研基地。
談起自己的創業歷程,李軍說,2015年,是自己創業的第五個年頭,經過5年的磨練,自己深深地感覺創業是學習的大課堂。“2011年,剛出學校大門的我,雖然已經研究蚯蚓多年,但對于大規模養殖蚯蚓還是缺乏經驗的,從最初的困難重重,到如今的柳暗花明,不得不說創業是社會的大講臺,是學習的大課堂,讓我在失敗和困境中成長。”劉軍說。
劉軍表示,要把創業的夢想變成現實,跨出的每一步都不會是輕松的。尤其是對于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農村青年,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堅持不懈,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堅強意志。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才能看到希望,創業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抱著堅定的決心,才能在遇到失敗后重新站起來。
“在創業的道路上,我有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也有慷慨引路的長輩,團組織的關懷。有了他們的支持,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農業創業路,不畏艱辛,堅持不懈。在中國夢鼓舞下,在政府各個部門的政策扶持下,我相信我的創業夢、蚯蚓夢也終有圓滿的一天。”劉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