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存欄量居縣級之首
2014年,全旗建設完善肉驢專業村(小區)36個,培育育肥大戶150戶;新建人工授精總站1處,建設完善驢人工授精站75處,完成人工授精4萬頭;培育完善合作社等經濟組織4個,培育經紀人40人;引進優質基礎母驢2500頭、種公驢201頭。全旗肉驢交易量在12.5萬頭以上,肉驢產業年獲純利潤2億元。肉驢存欄量和出欄量堪稱全國旗縣區之首。
目前,全旗肉驢存欄量已由2012年前的16萬頭發展到21.5萬頭。根據規劃,到2017年敖漢旗肉驢存欄將達28萬頭;養殖戶達5萬戶,其中養驢大戶500戶;年出欄肉驢14萬頭,農牧民在肉驢產業中獲得的利潤將超4億元。
回眸:養殖傳統蘊含產業優勢
敖漢旗有著悠久的養驢歷史,1949年建國時,敖漢旗肉驢存欄為26854頭,到1984年已發展到54098頭。從1984年之后,敖漢旗肉驢的存欄數量開始迅速增長,2004年時,我旗肉驢存欄突破10萬頭,2014年牧業年度肉驢存欄已達到21.5萬頭。
從1953年起,敖漢旗開始開展肉驢改良雜交工作,七十年代起,相繼引進關中驢、德州驢、晉南驢、泌陽驢等大中型驢種,八十年代初引進了渤海驢,直到2007年以前,利用種公驢748頭,人工授精馬、驢174360頭(匹)
2007年以來,肉驢產業走上快速發展之路,2008年完成馬、驢人工授精4萬頭(匹),2012—2013年,進行了肉驢凍精配種試驗,在四道灣子鎮、羊場、長勝鎮等地的驢人工授精站試驗肉驢凍精配種。凍精由山東阿膠集團統一提供。經試驗,部分地區母驢受胎率達到50%左右。至此,敖漢旗肉驢凍精品種改良大面積推廣成為觸手可及的藍圖。
毛驢飼養在敖漢旗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如果將其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作為一種品牌來培育,僅靠群眾自發是遠遠不夠的,從遼寧、山東、內蒙古其他地區等地驢產業發展的實踐看,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如果沒有政府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產業就不可能做大做強,做特做優。基于此,敖漢旗采取了如下幾項推進措施探路毛驢產業,進而做強毛驢產業。
一是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首先轉變思想,積極學習和借鑒外地經驗,把養驢目標定位到商品和保健品上,定位到謀取經濟效益上;把發展驢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抓手,作為一個前景廣闊的畜牧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項目,作為一個重要的特色經濟品牌,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扶持,在組織上加強,在技術上指導,切實推進全旗養驢業由役用向肉用、藥用等方面的轉變,真正讓毛驢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
二是內外聯手,規模發展。積極爭取山東東阿阿膠集團在敖漢旗建立商品驢繁育基地,養殖技術和規范爭取上級課題組派出機構指導,產品由東阿阿膠集團包銷,資金采取“公司出一點、向上爭一點、政府拿一點、群眾集一點”四種辦法籌集,用2-3年時間,肉用驢存欄28萬頭左右,形成毛驢產業化發展雛形。
三是成立機構,指導工作。確定一批專業技術人員,與東阿集團合作建立標準化繁育中心,邀請有關專家課題組推廣科研成果,傳播驢飼養技術,特別是驢的快速繁殖和集中育肥技術,縮短飼養周期,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逐步形成科學研究、品種改良、繁育飼養、疫病防治、環境控制等繁育技術體系和加工企業帶基地、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體系。
設問:小毛驢何以受青睞
敖漢旗屬于農牧結合區,草地和耕地資源相對較多,牧草和作物秸稈年產量在10億公斤以上;因為飼草資源豐富,養驢的成本相對較低,加上具有悠久的毛驢養殖傳統,全旗11萬農戶中至少60%的農戶飼養毛驢。按每5畝作物秸稈養殖一頭毛驢計算,一個農戶飼養三五頭毛驢,甚至七八頭,飼草來源確有保證。驢肉是綠色、無污染、營養價值高、社會需求量大的畜產品,現在,敖漢毛驢的市場價格越來越高,平均價一頭5000元,最高價每頭達到8000元。毛驢產仔率比較穩定,基本上一年一個,購買一頭良種母驢1年生1頭驢駒,當年可賣4000元,兩年拿回投資,經營好的一頭母驢可飼養10年。育肥驢每頭每月純增值400元,即3000元錢購進一頭驢駒,育肥5個月出欄可賣6000元,扣除驢本錢與飼料,純收入2000元。豐厚的效益吸引使得很多其他家畜的養殖戶紛紛轉產,加入到毛驢產業大軍。
解讀:過五關成就大產業
第一關:組織領導關。成立于2012年2月的敖漢旗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在旗委、旗政府的領導下主推肉驢產業,敖漢旗政府出臺了《關于扶持革命老區肉驢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對于引進優質種驢給予資金補貼,對規模養殖場(戶)給予棚圈和機械扶持。旗政府與驢產業集中鄉鎮都建立了肉驢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協調信貸支持,鼓勵農牧民購買良種肉驢,培育肉驢飼養重點村和專業大戶。
第二關:專項推進關。一是實行全旗“一村一品”扶持項目。2012年重點在7個鄉鎮、8個革命老區村實施了肉驢養殖項目,扶持325個養殖戶發展肉驢產業,為養殖戶協調貸款達700多萬元;2013年,推廣以村為單位的“小規模、大群體”發展模式,扶持母驢養殖小區15個,扶持養殖戶742戶,購進優質基礎母驢3036頭,扶持新建改良站13處,購進優質種公驢27頭,周期飼養50頭以上的育肥大戶20戶,其中300頭母驢的繁育養殖場一處。2014年,在10個鄉鎮、24個村,新扶持飼養戶740戶,新引進3000頭母驢,引進種公驢16頭,新建與完善改良站點8處。二是實行“村企共建”。2013年新惠鎮轄區的5個企業為扶持肉驢養殖項目籌資54000元,在老區建設資金補助的基礎上,每頭母驢再補助150元,為育肥大戶補5000元。
第三關:技術保障關。旗農牧業局甘做科技先鋒,在技術上為肉驢產業保駕。實行了“科技對接”工程,向10個老區鄉鎮項目區派出肉驢產業科技特派員10名,技術責任人4名,并對科技特派員、技術責任人的工作職責、工作任務和目標等作出了細化規定,從技術上提供有力支撐。其一是引進推廣肉驢新品種,2007年起,旗改良站從河北、山西等地引進優良種公驢58頭,與當地母驢雜交,加快當地驢品種的良種化進程,并對雜交驢實行科學育肥,提高養殖效益。當年建設完善肉驢改良站點100處,改良配種母驢24000頭。2008年,建設完善馬、驢人工授精站135處,完成馬、驢人工受精4萬頭(匹)。2009年,從河北、山西等地引進優良種公驢40余頭。2012——2013年,進行了肉驢凍精配種試驗,在三個鄉鎮獲得成功。2014年,引進關山驢、烏頭驢,繼續開展品種改良試驗并獲得初步成功。
第四關:養殖模式關。“大戶+合作社”是敖漢旗肉驢產業主要養殖經營模式,其中經紀人作用十分突出。建起了長勝順民億、四道灣子興潤、新惠鎮惠北、金廠溝梁軍國農民養驢合作社等10余個比較規范的肉驢養殖專業合作社,培育了長勝董景新、四道灣子唐付、新惠鎮王福學、張亞星、金廠溝梁李軍國等肉驢產業帶頭人。
長勝鎮養驢大戶董景新牽頭成立的“順民億肉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社員150戶,為肉驢產業的發展提供產前、產中、銷售服務,存欄種公驢15頭,基礎母驢265頭。養殖50頭以上的50戶。2014年全鎮肉驢存欄達到24000余頭,年創收4000余萬元。
新惠鎮蒙古營子村村民王福學成立了敖漢旗惠北農民養驢專業合作社,已經發展社員50余戶,飼養驢總數510頭,規劃小區專項用地,統一建起了標準化的棚圈4000平方米,王福學既是理事長,又是示范大戶,他自己養殖基礎母驢17頭,2014年合作社已經出欄肉驢200頭,純收入40萬元。
金廠溝梁鎮李軍國成立了養驢合作社,發展會員120戶,規模養殖場2處,存欄基礎母驢及肉驢1200頭,年可出欄肉驢900頭以上,棚圈面積5139平方米,肉驢銷往山東、河北等地。年銷售收入540萬元,盈利240萬元,社員戶平均增收2萬元以上。
貝子府鎮五官營子村苑國才自2013年秋季起投資50余萬元,在305國道和老寶線交界處自建肉驢飼養繁殖、市場交易為一體的家庭牧場一處,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高峰時存欄基礎母驢70余頭,年交易量達4000頭以上,對全鎮及周邊地區發展肉驢產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五關:市場培育關。本地市場和外埠市場共同成長,經過多年精心培育,敖漢旗肉驢交易市場已成為赤峰南部最大的毛驢交易集散地,輻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河北等地,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穩定的肉驢專業市場3個,即四道灣子市場、長勝大牲畜市場、敖吉市場,已有肉驢經紀人1000余人。四道灣子唐付市場每集交易500頭驢,長勝大牲畜交易市場每集交易驢500頭以上,敖吉賈洪源市場每集交易300頭驢。各鄉鎮市場集日交替錯開,各地客商往往是一進入敖漢就馬不停蹄的每日奔波在各個集市,方便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年交易量在10萬頭以上,按目前市場行情,年肉驢產業可獲純利潤2億元。
展望:“東阿模式”帶來新生機
敖漢肉驢產業發展雖然由來已久,然而受市場、飼料、屠宰加工等因素影響,成產業鏈發展并不理想,故而旗委、旗政府多方尋求突破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久遠的肉驢養殖歷史吸引了山東東阿集團,并與其成功對接,數次接觸洽談,現已形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打造中國北方驢都將是敖漢旗和東阿集團未來的共同使命。山東東阿公司作為全國阿膠行業的領軍企業,在發展驢產業中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第一個提出商品驢產業概念,第一個成立驢產業專業研究院,第一個投資建成專業屠宰線,第一個制定驢肉的分級分割標準,第一個建設阿膠原料藥材GAP基地,第一個建立了養驢扶貧基金會,第一個研究并通過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驢的細管凍精快速繁育技術。以上這些數字,不能不讓人承認并嘆服一個道理:小毛驢也能做成大產業。在山東兩會上,東阿集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秦玉峰提出了《關于將草畜范圍由牛羊等擴大至毛驢的議案》,驢產業將再迎發展壯大的春天。作為合作伙伴之敖漢旗,必將從中受益,老區人民的致富籃子里必將再添加屬于毛驢產業的金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