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上這三畝半地,以前就看天吃飯,只能種些花生什么的,一年也就掙個四五百元錢。現在政府免費給通上了小農水,我們才敢放心大膽地種上這效益高的蘋果。”4月27日,沂水縣四十里堡鎮大趙家屯村村民趙子偉一邊澆地一邊高興地說。老趙的地在該鎮長虹果業園區,該園區約有5000畝的種植規模,全部種植了矮砧密植蘋果。趙子偉說,到了盛果期后,果園畝收入能達到上萬元。
沂水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近年來由于降水量偏少,加上現有灌溉排水設施大多建于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服務農業和抗災的能力日趨減弱,農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問題日益突出。
為彌補農田水利建設特別是山區小型水利設施歷史欠賬多、建設相對落后的“短板”,2012年,通過競爭立項,沂水縣成為全省第三批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之一。該縣每年為小農水重點縣工程配套資金500萬元,積極加大支農資金的整合力度。
2012年度小農水重點縣工程竣工驗收后,該縣統一將設施產權移交給所在農民用水戶協會進行管理和維護,落實管護責任。同時,各項目村按照本村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村水管員的作用,對工程設施進行管護,真正做到設施有人管、責任有人負。
“我們村群眾自掏腰包,將地頭小農水給水栓進行了二次防盜加固,防止人為破壞。”四十里堡鎮南王家嶺村水利員王壽長說,小農水工程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讓他們嘗到了小農水帶來的甜頭,同時也更加充分地調動了群眾管護設施的積極性,形成了良性互動。
在四十里堡鎮三十里堡村節水灌溉自動化控制室里,工作人員邊演示電腦邊告訴記者:“只需輕輕一點鼠標,三十里泵站、大趙家屯泵站、南王家嶺泵站就開始自動工作了,群眾便能根據土壤墑情等情況進行有選擇的灌溉。”此時的電腦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個蓄水池的需水量等數據信息。
近年來,沂水縣積極推廣新技術,采用管道灌溉、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形式,先后建設了風光互補發電提水蓄能泵站和土壤墑情、雨量及泵站自動化監測控制系統,發展噴灌工程200畝。
實施小農水工程解決了灌溉水源后,過去“無人問津”的旱山頭變成了“香餑餑”。四十里堡鎮恒河農場就是依托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的實施,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和現代農場建設等政策有機結合的“活樣本”,流轉土地達1000余畝,主要經濟作物包括蘋果、白臘、茶葉、核桃、紫薯、櫻桃等,紫薯等農產品遠銷遼寧、吉林等省。
據悉,2013年度小農水重點縣工程實施后,沂水縣項目區年新增節水能力271萬立方米,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93萬噸,全縣可新增、恢復節水灌溉面積2.2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