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已經不是單純的追求糧食產量,而要考慮整個產業的綜合效益。農民的收入已經不單單是靠“多打糧”來提升了,各個環節節本增效的好處,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算起了“效益賬”。
大部分行業的領軍從業者在謀求長遠發展時,會從改變用戶的傳統行為模式做起。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也許是最難的,而行為模式改變之后得到的回報也是最多的。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勞動力價格和土地集約化規模與日俱增,農業的機械化成為迫切需求。玉米從收獲果穗到機械化籽粒直收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在機收粒玉米品種推廣的同時,還要打開產業下游的出口,讓農民糧有所賣,玉米籽粒收獲后,能及時走向用糧企業和糧庫。農田中產出的已經不僅是糧食,也是產品。對于產品火熱的需求和通暢的銷路,可以有效拉動上游,給機收粒玉米品種乃至整個玉米產業注入活力,拉動品種推廣。
玉米籽粒直收,雖然沒有讓玉米的生育期大量縮短,但卻讓收獲、烘干、運輸、倉儲這一整條產業鏈縮短了近兩個月。這之中增加的效益不言而喻,但產業的各個環節能否適應這種行為模式的巨大改變,將成為機收粒玉米品種推廣成敗的關鍵因素。
與黃淮海地區不同,由于東北地區緯度高,作物生育期短,每年只能種植一季作物,不存在搶收搶播環節,因此農民對于機械粒收的積極性并不向黃淮海地區那樣“狂熱”。
同樣,臨儲糧和用糧企業每年的糧食收購資金能否提早近2個月到位,也成為制約玉米籽粒直收的一個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烘干、運輸、倉儲設備能否滿足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