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重振這一富農產業,切實增加老百姓的經濟收入,近年來,右江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引進優良品種在全區推廣種植,使該區的芒果產業呈現一派新景象。截至2014年,全區芒果栽培面積已達19.28萬畝,年產量9.61萬噸,產值4.98億元,果農人均增收2500元;2015年,該區新增芒果種植8萬畝。
5月3日,筆者走進該區龍景街道福祿村,迎風搖曳的成片芒果林和果農忙碌的身影構成了初夏里最美的畫卷。
“這個是桂月10號,是晚熟的品種,像這棵樹,今年的產量應該超過100公斤。按去年的價格每公斤10元來算,這棵芒果樹就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一位正在果園里給果樹噴灑農藥的村民告訴筆者。
說起芒果,很多年長的果農都記得,過去一段時間,由于果樹老化,品種不良,再加上市場受到其他因素的沖擊,導致芒果大范圍滯銷,老百姓收入銳減,管理積極性受挫,整個產業走到了最低谷。
為了幫助果農走出困境,右江區委、區政府千方百計為群眾尋找增收途徑,借智聚力實施低產園提質增效、老果園改造項目,在芒果品種的更新換代和規模開發上動腦筋,在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和對外營銷上做文章,為果農增產增收力劈新路,同時,該區每年還拿出近1000萬元投入芒果產業扶持。一系列的措施為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樹榜樣、立標桿。
在右江區永樂鎮,村民羅振偉正在灌溉芒果地,說起產業調整后種植的芒果他贊不絕口:“多虧了政府為我們引進了優質的品種,使我們種出的果子不再愁銷路了。去年我們家僅芒果收入就達到15萬元。我們村的坡馬、晚舊兩個屯總共有芒果約2000多畝,按一畝地可以種40多株芒果來算,今年村里的芒果收入預計超過8000萬元。”
據該區果蔬辦的同志介紹,目前該區已引進臺農一號芒、金煌芒、桂熱芒10號、桂七芒、紅貴妃、新世紀、凱特芒等30多個優質芒果品種。
政府引進好產業,百姓種上好果子。如何賣上好價錢,讓百姓邁向小康的步子快一點?唯有實現從“零星散打”到“抱團發展”,重樹右江芒果品牌,讓百姓受益增收。為此,該區通過參加中國農業博覽會、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展示交易會等,推出芒果名特優品種。其中,桂熱芒10號在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得優秀產品獎,臺農一號芒分別獲第五屆、第六屆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展示交易會優質產品銀獎和金獎,金煌芒在“百色地區優質芒果品評會”上獲得一等獎。同時,該區還積極創建和推廣“三避”果實套袋技術,打造“放心芒果”產品。
為解決果農的后顧之憂——果品銷售難的問題,該區借助百色—北京果蔬綠色專列,實現“農超對接”,為右江區芒果產業走向國內外市場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同時,該區成立了水果專業合作社,為芒果種植戶提供專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化社會服務。合作社還在種植區設立芒果服務站,形成網絡覆蓋全區。通過為每個服務站設農資店,配備專業技術專員和芒果經紀人,為芒果種植戶提供技術、銷售、農資和政策等四大服務。
通過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做好芒果品種良種化、栽培標準化、果實商品化和產業化生產以及產業鏈的延伸,促進了該區優勢芒果區域的形成、擴大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