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汛期、趕農時,5個多月的冬春水利建設如火如荼。目前,雨湖區2014年度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主、附工程(簡稱“小農水”工程)已全面竣工,正等待省、市有關部門檢查驗收。
2014年度雨湖區“小農水”工程項目集中在響塘鎮,涉及仁興、栲木、良山、長龍、水井、益佳、南谷、小荊等8個行政村。其中,長龍、益佳兩村自然條件相對較差,是“小農水”工程建設中的難點和重點。
長龍村現有耕地2190畝,23個村民小組,因村內沒有流泉、河道等活水源,日常灌溉靠105口山塘和4條主渠道。“小農水”工程的基本原則是,上級專項資金和項目施工隊只負責指標內山塘的清淤、防滲漏和除險加固等主體工程,其他的附屬工程,如山塘周邊引水渠疏通硬化、土地平整等,需要所在村民小組自行籌資投勞。
由于指標有限,資金“僧多粥少”,各村民小組間競爭十分激烈,響塘鎮黨委政府及長龍村支村兩委多次召開村民協調會,達成一致意見:根據各村民小組籌資效率、山塘受益面積、山塘修整加固緩急程度等3個條件,在105口山塘中進行取舍。最后確定的維修山塘總面積100多畝,涉及10多個村民小組。每口山塘按照附屬工程的規模及受益面積的多少分攤費用,畝平出資300-400元不等,共計籌資12萬元。這些錢由村委會分別建賬保管,監督使用。長龍村村主任吳長華介紹,無論是籌資還是施工過程中,許多村民、許多事都令他深受感動。如荷葉組年逾古稀的老黨員熊志明有個兒子常年患病,家里經濟比較拮據,但他不訴苦、不推諉,積極主動交清了該交的錢,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下高佳塘組一位魚塘承包戶,額外出資數千元開溝平地;120多名村民義務投勞約400個工日,毫無怨言。
益佳村的水利條件與長龍村相似,1500多畝耕地靠86口山塘蓄水灌溉。這次 “小農水”工程修繕改造的山塘總水面60多畝,涉及13個村民小組,附屬工程需要籌資20多萬元。由于部分村民小組有魚塘承包費等集體收入,不需要村民籌資或籌資標準較小,其中5個需要籌資的村民小組畝平10-15元不等。另外,村內一條近千米長的灌溉渠需要修整硬化,涉及5個村民小組,共籌得資金5萬多元。68歲的村支書周云華說,按照目前的材料價格、人工工資標準,區區5萬元錢肯定不夠,只能最大限度地節省著用。因為村里的青壯勞力基本外出打工,參與做工的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人,按照分工不同,每人每天只補助15-20元不等,沒有工資也沒有生活招待。
雨湖區水利建設項目管理中心的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面部署下,區財政、水利、國土、農業、發改、環保等相關部門通力合作,響塘鎮政府及各村組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和配合,經過近5個多月的連續奮戰,完成了包括蔬菜基地噴灌,渠道新建、改建,山塘改造,涵洞、河壩及機埠等建筑物改造4個部分的所有工程,總投資1604.44萬元,取得了2014年度“小農水”主、附工程的圓滿竣工。